張興+劉愛軍

關鍵詞:讀者決策采購;按需印刷;館藏建設
摘要:文章分析了讀者決策采購與按需印刷的含義、工作流程、國外的發展現狀、典型案例與異同點,二者互為促進,有助于推進館藏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7)01-0120-03
1PDA與POD的含義及工作流程
1.1PDA的含義及工作流程
讀者決策采購(Patrons Driven Acquisition,簡稱PDA)實踐源于館際互借服務(ILL),如果館際互借的圖書與圖書館采購標準一致,則轉化為館藏。2011年至2012年PDA均作為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年會的重要主題之一。其基本含義是基于讀者的需求與利用情況(E-book時代,以讀者瀏覽、下載、閱讀情況作為參考),參照圖書館的實際館藏發展原則與政策進行的一種館藏建設模式。
PDA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從圖書館館藏建設政策出發,設置合理參數的預設文檔(Profile);其次,圖書供應商提供符合預設文檔的圖書MARC記錄,并導入圖書館本地館藏目錄,使讀者通過OPAC檢索、瀏覽、閱讀,最終能夠觸發圖書館統一采購的資源建設模式[1]。
1.2POD的含義及組織形式
按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或Publishing on Demand,簡稱POD),是基于讀者閱讀需求,借用數字處理與印刷技術,將出版信息轉變為數字網絡庫存以便隨時直接印刷成書的一種出版模式。該模式重新組織了傳統出版中編、印、發等環節,省去制版等中間環節,并突破印數限制,實現從“生產—購買”到“購買—生產”的經營模式的轉變,體現了出版活動的精確性[2]。
按需印刷不同于傳統出版方式,簡化了出版程序,基本組織形式為“作者—數字網絡管理平臺—讀者”,其以數字化內容存儲為基礎,根據作者的實際需求把網絡的電子圖書印刷成紙質圖書或是出版發行、零售商與圖書館等機構根據讀者訂單的接收開始印刷,該方式為其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同時減少了圖書庫存,縮短了周期,增加了出版的時效性。
2PDA與POD在國外的發展現狀
2.1PDA在國外的發展現狀
PDA的理論研究最早興起于美國大學圖書館的實踐,以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圖書館實踐為起源,隨后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盛行,且較多運用于電子書的采購,通過讀者對導入本地館藏目錄的電子書的閱讀次數或者閱讀時長等觸發機制的判斷確定采購[3],這種PDA電子書的采購模式性價比高,還能夠克服E-book打包銷售的詬病。PDA的另一種應用是紙本圖書的采購,讀者檢索圖書館導入的館藏聯合目錄,在規定的項目時間、購買標準范圍內提出購買申請。PDA紙本圖書采購的主要途徑則是館際互借需求轉化為紙質圖書的訂單。
國外PDA項目開展較為成熟,在PDA項目實踐基礎上就圖書館預設文檔的標準設置,分別對PDA項目的實施效果評估以及問題與經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PDA項目開展時間較為集中,大多數PDA項目是在前期試驗的基礎上進行評估,再決定是否繼續開展,其經費投入各不相同,且它們存在共同的特點:較多的PDA項目應用于E-book采購,PDA采購的圖書利用率較高且開展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動態調整與評估,PDA項目存在“被決策”[4]、經費預算失控[5]、資源重復建設[6]等嚴重問題。
2.2POD在國外的發展現狀
POD較早在美國出版界開展,作為紙本與數字內容供應商的英格拉姆內容集團(Ingram Content Group Company)于1997年便開始致力于該領域的實踐,該集團創辦的閃電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2000年更名為Lightning Source)借用IBM的按需印刷技術籌備POD的戰略規劃。美國POD業態包括按需印刷服務和作者自助出版兩種類型:按需印刷服務主要解決斷版書、樣本書、絕版書及“小眾書”的印刷問題,作者自助出版滿足作者的個性化出版需求。
根據服務對象與主導者的不同,美國POD又分為三種業態類型:①以圖書館和書店的圖書需求為主,發行商為出版社的主導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國閃電印刷公司。②以服務讀者群體為主的印刷商和零售商為主的出版主導的模式,其典型代表是蘭登書屋編輯主任杰森·愛潑斯坦創立的按需印刷公司。③以滿足作者個性化出版需求的自助出版模式,其典型代表是亞馬遜旗下的Createspace、Lulu、Smashwords和Author Solutions等[7]。目前,美國各類出版機構都在積極介入POD,同時POD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由早期的學術圖書擴展到種類繁多的圖書。德國出版界的POD項目以利博利(Libri)集團為先行者,法國的POD項目以零點網上出版社的迅速發展為開端[8]。
3典型案例
3.1基于館際互借的PDA實踐
館際互借途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解決圖書館缺藏問題,較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然而館際互借不便于永久館藏建設,且平均成本費用較高。因此,國外大學的PDA起源于利用館際互借業務補充紙本館藏建設,國外多家圖書館基于館際互借的PDA實踐中都制定了符合本館實際需求的采選標準,如文獻價格、類型、語種、出版年、學科、版本等[9]。
基于館際互借的PDA基本流程為:采訪館員收到館際互借員的采購申請,與采選標準比對,若不符合采選標準則將其退回處理,反之,則進行采購處理。采購到館的圖書根據讀者的緊急程度選擇簡單處理(僅加蓋館藏財產章)和完整處理(依據圖書館常規入庫圖書的編目程序)。為了方便讀者利用,館際互借的圖書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直接讓讀者先獲取利用,后期歸還圖書館進行加工與編目。
3.2EBM按需印書的ATM
咖啡印書機(Espresso Book Machine,簡稱EBM),是美國ODB(On Demand Books)公司的專利設備,該設備通過Express Net軟件系統連接網絡書目資源以實現打印、印刷與版權管理功能,最終完成用戶打印、裝訂一步到位,可稱為印書ATM機。EBM是數字出版環境下由“預印刷”向“按需印刷”變革的產物,開啟了E-book的個性化印刷篇章,國外典型應用有美國密歇根大學圖書館[10]、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等。而EBM的主要特征為:①高效、靈活的制書流程。讀者通過網絡書目資源庫或自行上傳文件,然后設置EBM的制書參數,點擊“制書”鍵即可即時印刷,且能夠自動印刷、修剪與裝訂讀者印刷的圖書,整個流程大概需要3~5分鐘。②自助出版的Self Exprss SM業務模式。該業務模式能夠實現作者的作品轉化為裝幀完成圖書成品的途徑,滿足用戶的作品編輯、設計與排版,但需要明確版權歸屬、數字格式規范等前提條件。③廉價的制書成本。其紙張、墨粉、墨盒、膠水等印書耗材均為一般性耗材,綜合印書成本每頁低于1美分。④豐富的數字內容資源。在線數字內容資源庫或目錄數據庫是EBM運作的基礎,為此,美國ODB公司需要眾多出版機構的合作,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目前建設的在線數字內容資源包括哈歇特(Hachette)、西蒙及蘭登書屋、谷歌書店、亞馬遜等出版商。⑤圖書出版內容。其內容包括來自圖書館館藏、互聯網資源庫中的絕版、短版、樣本、小批量印刷品等。
4PDA與POD異同分析
4.1相同點
PDA與POD的產生與發展有著共同的背景條件與目標:探索有效、有針對性的館藏建設模式以便更好地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有較為發達的技術基礎支撐圖書館、圖書供應商以及出版機構實現無縫業務與服務的良好銜接;二者能夠較好地化解圖書館經費投入不足與有效利用的問題。此外,二者的共同點還有以下幾點:①滿足即時需求,提高文獻利用率。PDA模式實現圖書館從以備不時之需預購大量藏書向滿足即時需求提供適宜圖書的方向轉變;而具有靈活、高效、便利與針對性較強的出版模式POD來說,能夠較好地解決電子書的紙質化獲取問題,POD+PDA模式將圖書館員從以前揣測式采訪的困境中解脫出來,所建設的文獻資源打破了“零利用”困境。②作為館藏補缺重要方式。POD能夠實現諸多有價值的文獻類型,如:藝術作品,有古籍、回憶錄、專著、專業教材等新書、樣書、短板書、斷版書、“小眾書”及個性化需求圖書的出版物,滿足藏書的補缺。PDA能夠填補館際互借的文獻資源,有效補充館藏資源。對于館藏建設,POD+PDA有效地提升了圖書館采購的針對性,能較好地進行藏書補缺。③需要圖書館、出版社與書商的合作共贏。出版商(圖書供應商)提供文獻信息資源的多種銷售模式,它們高度參與并配合使美國大學圖書館開展PDA成為可能。POD需要有強大的數字資源管理系統的支撐,通過與出版機構、亞馬遜和谷歌等的合作,拓展資源內容,彰顯了豐富的特色資源內容,提高了圖書館的吸引力。對于持續發展而言,POD+PDA需要圖書館、出版商、數字資源商等上、下游單位的戰略合作與聯盟,建立暢通的技術平臺、信息溝通與反饋渠道,推進合作共贏。
4.2不同點
PDA與POD在服務文獻范圍、工作流程、應用模式、工作(制書或薦書)流程中的參數要求以及關鍵問題等方面有所差別(見表1)。
PDA符合館藏發展政策或采選標準的圖書。其一,讀者通過OPAC提供的MARC記錄推薦;其二,直接點擊鏈接閱讀電子書,要求提供印刷本,由圖書館統一付費購買。電子圖書的PDA主要有三種購買選項:短期外借、中介訪問、自動購買。制定的采購標準,應包括出版商、出版日期、文獻價格、文獻范圍、觸發次數等。其一,選擇合適的書商,書商的服務提供范圍、能力及誠信水平;其二、采購標準、讀者選購環節及后期采購結果的綜合評價。
POD早期主要包括個人回憶錄、家族歷史資料、學位論文、教學參考資料等非正式出版物,逐漸涉及多學科教材及正式出版物。Espresso Book Machine的打印目錄數據庫增加了讀者獲取文獻的渠道,搜索一本圖書或一類圖書中的關鍵詞所涉及的部分進行匯編和打印。從“生產—購買”經營模式到“購買—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從點對面的銷售方式到多點銷售方式。考慮用戶的需求、圖書的利用率同現有館藏的關系,文獻的內在質量,作者與出版社的信譽程度,文獻的價格、裝幀等。其一,數字資源管理系統、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的發展與變革;其二,EBM在下載、打印、館際交換等使用過程中會帶來版權、法律問題。
5結語
PDA作為一種新興的“圖書采訪模式”或“館藏建設模式”,近年來備受國內外圖書館的青睞。POD是數字出版環境下出版行業的變革,它使出版的形態發生變化,對于圖書館建設科學、合理的館藏結構以及圖書館的未來館藏發展與讀者服務產生重要的影響。POD與PDA互為促進、相輔相成,圖書館理應主動轉變服務理念,揚長避短,更好地滿足讀者的文獻個性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劉華.“讀者決策采購”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的實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1):45-50.
[2]曾小英.圖書館按需打印的實踐與未來[J].圖書館建設,2012(1):29-32.
[3]沈敏芳.讀者決策采購(PDA):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新模式[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4):11-13.
[4]LD Borman.FROM THE EDITOR:Engaging Our Communities[J].American Libraries,2013(1):4-6.
[5]L Britton.The Makings of Maker Spaces[J].Library Journal,2012(16):27-29.
[6]N Belbin,P Newcombe. Fab Labs at the Library[J].Education Digest,2013(7):65-68.
[7]肖葉飛.美國按需印刷的運營機制與啟示[J].編輯之友,2014(2):105-108.
[8]張得田.國外按需印刷發展掠影[J].印刷工業,2012(10):95-96.
[9]楊薇.歐美基于館際互借的讀者決策采購對我國學術型圖書館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2):13-19.
[10]周群英.EBM及其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工作創新的啟示[J].圖書館,2014(6):127-129.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