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斌
湖南師范大學周秋光教授是國內研究中國社會史與文化史的知名學者,近些年來,致力于尚屬拓荒階段的湖南社會史研究,經過十年磨一劍的苦心鉆研,2013年8月,一部由周秋光教授編著的《湖南社會史》在湖南人民出版社順利面世。全書共三十三章,計一百一十余萬字,按時間順序分為古代(遠古—1840)、晚清(1840—1912)、民國(1912—1949)三卷,每卷包括社會構成、社會生活、社會功能三個板塊,以此對上起距今數十萬年前的舊石器蠻荒時代,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文明社會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湖南社會的發展歷程。它是湖南第一部較為完整的社會史通史,是作者繼《湖南慈善史》之后又一次成功的嘗試。
湖南處中國的中南部,居長江流域,境內湖泊河流眾多,如洞庭湖、湘江、資江、沅江、澧水等大小河流數千條;毗鄰六省,僅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與其他省際交界處多是高山丘陵聳立;境內地貌“七山、一水、兩分田”,這種自然地形使得湖南古代社會的地域性特色鮮明。北有湖阻、南為嶺隔、東多山、西高原的地域環境等決定了湖南交通不便,封閉性強。所以古代湖南有力農之家,而少經商之人,人口發展緩慢,流動性不強,文化也不發達,且多信巫鬼、重淫祠。古代湖南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先進的生產技術多由中原地區傳入,其總體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區,他們思想保守,民風淳樸、民氣不旺。同時,湖南少數民族眾多,有土家、苗、瑤、侗、白、回、壯、維吾爾族等,雖然其人口比例不大,但居住地區卻相當廣闊,他們大多聚族居于湘西湘南的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和漢族的交流溝通不多,經濟文化水平落后,教育教化功能不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受漢文化影響較小,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民風強悍,故對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統治一直是歷代統治者心頭的“痛”。自秦王朝將湖南納入其版圖,至清代的兩千多年中,歷代統治者對湖南境內的少數民族實行羈縻政策——“以夷制夷”。
晚清湘軍崛起對湖南影響很大,其一躍而成為舉足輕重的省份,湖南人的社會心理、精神狀態、人才群體以及湖南社會的近代化進程都打上了湘軍烙印,湘軍情結濃厚。湖南人果敢自信、敢為人先、具有社會責任感,同時又固執保守。所以甲午戰前,大部分湖湘士紳虛驕自大、極端保守、盲目排外,拒絕西方文明,社會近代化腳步遲滯,而在傳統領域卻繁榮發達。傳統宗族勢力強化,紳權擴張、封建社會控制加強,傳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出現了畸形的繁榮。甲午慘敗,湖南人遽然覺醒,全方位引進西方文明,積極參與變革,社會近代化劇速發展,衣食住行、節慶娛樂、信仰思潮、贍養教化、社會控制等方面的近代化可謂是突變。民國時期,湖南政權更替頻繁,軍政長官走馬似的換,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連年不斷,土匪異常猖獗,災害頻頻發生,這些不可避免地阻礙著社會的近代化。但同時,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北伐戰爭、新生活運動等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湖南社會近代化進程。民國時期,湖南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發展,傳統宗族勢力解體;階級與階層流動較大,傳統社會的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演變為資產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以及其他階層;媒妁之言與妻妾并存向婚姻自由與一夫一妻制演變;衣食住行方面的近代化突出,新舊禮俗、娛樂信仰等并存;近代教化贍養模式漸成主流,近代社會控制手段加強,近代教育體制成形并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所以民國時期湖南社會新舊并存,社會近代化徘徊式發展。
區域社會史是了解一個地區、一個省的區情、省情的窗口。因此,加強中國社會史特別是區域社會史的研究不但極具現實意義,而且迫在眉睫,《湖南社會史》即為順時之作。其為湖南社會史的深入研究所奠定的深厚基礎是不言而喻的。湖南作為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省份,在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進步中顯露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但不可回避的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湖南同樣面臨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而通過對歷史上湖南的區情省情進行全面深入準確的觀照,積極汲取其昨天的經驗與教訓,從而為今天湖南乘勢崛起的相關政策方針的制訂奠定科學理性的基石。《湖南社會史》為促進湖南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史料參詳與建議,正體現出了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社會轉化功能上的現實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