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子

馬云在最新演講說“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觀察國內零售行業,許多實體零售商早已布局線上線下,卻仍無法突破困局,利潤下降、被卷入關店潮……原因何在?換句話說,到底該怎么玩轉這“新零售”?
中國實體零售的各個領域,這幾年做了很多嘗試與實踐。傳統零售要創新,大多人都知道并且在實踐,但始終不得法;傳統零售要回歸本質,其實零售人也重視商品與服務,但依然無法真正走出商業困境。這給零售高管們留下一個大大的疑問:哪個地方沒做對?核心問題又在哪里?
新零售方法論:新零售=商品×人
新零售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經營模式的核心是人,整體方法論也是把人放到極其重要的地位。前阿里巴巴總裁衛哲談到:“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公式:E=MC?,經濟=商品×人?。其中的C(人)的二次方是讓商業的原子彈爆炸的關鍵。如果我們只會經營商品,而不會經營人,企業的發展就很可能被卡在這兒。”
借用把衛哲的觀點進行優化,新零售方法論用公式表達:
新零售=商品×人?。
用文字表達:
新零售是通過商品來經營人;
商品是建立與人的關系,
經營人是新零售運營模式的核心。
經營人,主要是客戶與內部員工,兼顧包括上下游的各類商業伙伴。通過商品來經營人,是新零售的精髓,也是整體方法論。
案例一:吳曉波頻道。網紅電商代表,通過文章(服務商品)建立與人的關系,重度經營粉絲,跨品類販售各種商品,包括酒、服裝、茶油等。
案例二:茵曼+。O2O電商代表,通過棉麻女裝(商品)建立與人的關系,重度經營粉絲,茵曼+準備1個億讓粉絲創業,實體門店擴大品類販售女裝、童裝、家居用品、家具等。
案例三:小米。小米的案例,很多傳統零售人并不看好,因為小米手機商品利潤太低,難以支撐其商業模式。而從新零售的觀點看,小米的商業邏輯是成立的,資本市場也已經獲得認可。小米通過手機建立與人的關系,高性價比手機獲得消費者口碑;經營人(比如:小米用戶)才是盈利的關鍵點,所以小米能推出非手機商品(充電寶、插座、電視、平板電腦等3C商品),而且能獲得高銷量。
以上案例,歸納總結為新零售運營三板斧:引流商品,經營社群,增加服務內容。經營社群和增加服務內容(如:適當擴大品類),實體零售必須借用互聯網和電商,才能發揮效力。O2O線上線下融合,是邁向新零售的標志!
新零售三大進化路徑
新零售發展方向,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方法論就是通過商品經營人,進化的路徑有3條:
路徑一:線上線下融合(O2O)
中國零售渠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2個關鍵詞:“社區化”和“移動化”。線下渠道因為“社區化”,離消費者更近了;線上渠道因為“移動化”,線上線下有機會鏈接和融合,我們稱之為“O2O”或“全渠道”。
O2O線上線下融合,不僅是實體零售迫切需求,也是電商企業的強需,但最關鍵還是中間的那個“2”:鏈接與融合。
鏈接代表移動技術,包括移動終端和APP。移動技術的進步推動企業經營的進化升級,甚至經營模式的變革。微信前不久推出的小程序,能極大推動零售O2O的發展,可能會激活品牌商、品類專業店、社區店等零售業態蓬勃發展。
融合代表企業經營,是一種經營思維,也是具體的經營管理。我們通常會從“人、貨、場”價值重構的方向進行思考,進行線上線下融合的具體實施。
以服裝品牌商O2O為例:
1、為了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可能需要改變實體店加盟體系;
2、為了實現實庫虛庫一盤貨,可能需要解決異構系統的中間件來打通庫存信息;
3、為了實現任意終端可調撥發貨,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
4、為了采集會員行為數據,需要把會員的帳號打通,并利用數據挖掘工具分析消費行為;
5、為了讓門店導購與線上導購融合一體,需要軟件工具支撐,還有利益刺激,還有技能培訓。還有很多,用阿里的分類方法歸納,就是“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
每個零售領域的購物場景不一樣,O2O實施差異很大,可以多參考阿里O2O項目:喵街(購物中心領域)、銀泰網(百貨商場領域)、盒馬鮮生(綜合超市領域)、淘寶到家(社區超市領域)、淘寶便利店(便利店領域)。目前來看,阿里的喵街與銀泰網是不成功的,值得百貨與購物中心從業人員反思。
路徑二:零售+體驗式消費
零售+體驗式消費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零售各業態都有不同程度的顯現。
購物中心業態,目前比百貨業態發展的更好,也是因為消費者生活方式變了,需要更多的體驗式消費,比如:餐飲、電影、游樂場等。購物中心的零售占比,有3個代表:較高的是深圳萬象城67%、一般的是南京德基廣場55%、較低的是廣州正佳廣場40%。(數據來自聯商網2015年購物中心統計)
百貨業態,基本升級進化到百貨購物中心化,大部分零售占比80%以上。
超市業態,目前零售+體驗式消費的案例不多,盒馬鮮生是比較有名的案例,生鮮超市+餐飲(盒飯+現做)的模式,在業內造成很大影響。
便利店業態,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的商品也早已經進化為快消品+餐飲(鮮食),鮮食能占到日銷的40%。
實體零售業,在新零售進化路徑上,大多選擇了零售+體驗式消費的方式。但現狀是陷入困境的多,成功的極少。為什么路徑選擇對了,還沒有邁進新零售呢?
最核心原因是大多實體零售并不重視經營人。比如:從經營角度,消費者沒有數據化,商品沒有數據化,如何真正把用戶經營好?從員工角度,沒有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如何吸引人才?總之,記住新零售方法論:通過商品經營人。
傳統零售是以企業效率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商業模式,這是兩種經營思維。在信息越來越透明,消費主權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傳統零售已老,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新零售更適合未來的發展。
路徑三:零售+產業生態鏈
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新零售,更關注人,更懂經營人。不僅是消費者,以及內部員工,還有上下游的商業合作者。
零售+產業生態鏈,就是關注上下游的商業合作者,而且一定是平臺模式。
當下最值得學習的是阿里,舉兩個案例。一個是淘寶個體戶,一個是C2B。
關注下游商家:淘寶現在的活力,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關心個體戶的生存。淘寶2011年十月圍城事件之后,類目搜索流量開始傾斜小而美的個體商家,再加上免費活動報名政策和一件代發的分銷系統,淘寶部分個體戶一直能生存得很好,所以才有萬能的淘寶,什么東西都能找得到,淘寶就能成為了購物搜索平臺。
關注上游商家:C2B,阿里參謀長曾鳴首創并力推,供應廠商能個性化定制并快速提供商品。2016年1月李克強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會上提到:“所謂“C2B”,就是消費者提出要求,制造者據此設計消費品、裝備品。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一個企業不再是單個封閉的企業了,它通過互聯網和市場緊密銜接,和消費者隨時靈活溝通。這是大勢所趨!”
阿里的案例告訴大家,新零售關注人,包括上下游的商業合作者,這是典型的生態思維:成就他人,方可成就自己。
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大型連鎖商超業態,其實本質上就是一個綜合零售平臺,也應該為商家提供各類增值服務;大型實體零售平臺也會面臨著聯營模式與自營模式之爭,甚至是商業模式的重塑。如果不是用平臺運營思維來做零售+產業生態鏈,幾乎很難成功,所以大型實體零售面臨著非常大的自我變革。
實體零售進入新零售會有哪些變化?
新零售帶給實體零售的變化,關注點有兩個層面,形式是否變了和內涵是否變了。
形式變了,很容易看見。主要就是3個方式,實體零售做了O2O,一部分實體零售增加了體驗式消費,少數大型實體零售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務。
內涵變了,不容易發現,這個是新零售研究的重點,主要看3個層面。
領導人的經營思維變了沒?
領導人的經營思維,決定著戰略方向和經營模式,還有決心!傳統零售是以企業效率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這種轉變,一般會出現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思辨問題,需要智慧,也必須要有決心!
如果領導人的語言里多了一些,“用戶體驗”、“關注人”“消費者”“員工”等詞匯,經營思維就有所轉變了,向新零售方向邁進。
組織架構與高管變了沒?
戰略方向很容易定下來,但是戰略實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包括人力物力。
戰略實施能否順暢,核心是如何安排人。在軍事上,就是排兵布陣,調兵遣將;在企業里,就是調整組織架構,安排負責人(高管)。
實體零售是否開展新零售,也可以看高管的年齡結構。阿里集團在這一點看得很清楚,在馬云的帶領下主動讓位給70后做集團高管,并且開始培養80后高管。中國實體零售進入變革期,一般情形,60后應該傳幫帶和放權,70后應該開始成為高管主力,對新零售的發展會比較順暢!
績效評估機制變了沒?
其實新零售轉型,很多高管是看得清。但是實體零售基層員工的理解方式很簡單,只看眼前利益,未來與他無關。實體零售很少用期權,綁定員工未來成長;如果有可能,還是應該考慮一下期權問題。
基礎員工的眼前利益,其實和績效評估機制有關。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一些非業績指標會被納入考核,比如:用戶滿意度、企業文化等,這些是長期利益。
舉一個例子,阿里的考核,大致分為兩大類:業績與價值觀,各占50%。從企業經營者角度看,業績是短期利益,價值觀是長期利益,阿里的績效考核非常重視長期利益。
傳統零售的績效評估,大多考核業績為主,權重80%以上,甚至有100%權重。這種績效考核,明顯偏向短期利益,指導基礎員工撒網搶魚,大魚小魚一起抓,不會留下小魚為明年做打算。
實體零售進化到新零售企業,績效評估一定會大變化:對長期利益(非業績考核)的權重會上升,對短期利益(業績考核)的權重會下降。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梁春曉最近說過一句話:“如果僅從今天的角度看明天,僅基于今天的資源、流程、組織和理念去考慮明天,那很容易被今天的東西束縛住,結果往往只是在今天的基礎上做些微小改進。如果你能跳出束縛,以更大的想象打破既有范式,以對后天的想象重構明天,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企業從經營源頭來重塑自己,跳出自我束縛,明天才會更好!傳統零售已老,新零售來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正在改變中國零售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