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堡儀
18世紀50年代,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福爾人部落流行“庫魯病”,患者癥狀主要為運動失調,繼而頭痛,關節痛,四肢震顫。這種疾病只在該部落內廣泛存在,是后天獲得的,在當時卻找不到與之相關的病原體。
美國科學家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首先研究了福爾人部落的庫魯病。他排除了微生物、病毒、金屬等致病的可能性之后,懷疑是部落的特殊習俗導致了這種怪病。福爾人部落有食用已故親人的肉體的習俗,他們相信這樣能夠延續前者的力量,完成所謂的“生命循環”。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他長期和福爾人生活在一起。
后來他發現,庫魯病跟瘋牛病(用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肉骨粉喂牛是導致瘋牛病的原因之一)以及庫賈氏癥(人食用被瘋牛病污染的食物會導致庫賈氏癥)都是因為朊病毒蛋白所造成的細胞異常,這會導致腦部退化。
后來福爾人部落的食人風俗被禁止,庫魯病逐漸從這個部族中消失,勇闖食人部落的蓋杜謝克的研究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