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盤龍城遺址出土文物精品集萃
□ 彭 建 李笙清
距今3500年的武漢商代盤龍城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的,現知布局最清楚、遺跡最豐富的一處青銅時代早期城址,是長江、黃河同屬華夏文明發祥地的重要見證,被專家論證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入選武漢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88年,盤龍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盤龍城自1954年發現以來,經過國家、湖北省市數代文物工作者的科學考古勘探,陸續發掘出大型宮殿基址與大型商代貴族墓,并出土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等3000余件,包括青銅大圓鼎、大玉戈、綠松石鑲金片等國家一級文物數十件,為我們揭示了長江中游及武漢早期城市文明風貌,開啟了認識人類早期文明成就的歷史窗口。
2016年深秋,為全面展示武漢盤龍城的歷史文化,弘揚中華悠久文明,彰顯城市歷史人文特色,湖北省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武漢博物館合作推出“南土遺珍—商代盤龍城遺址出土文物特展”。展覽分為“青銅古鑒”、“吉玉精粹”、“天石美樸”、“陶韻流芳”4個單元,展出各館珍藏盤龍城遺址出土商代文物精品200余件,充分展現了武漢早期城市傳遞出的悠久渾厚的文化信息。筆者現擷取其中20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或單件或組合,略以賞鑒,以饗讀者。
銅觚、爵、斝酒器組合(圖1)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1號墓出土。觚(左),口徑12.9、通高18.2厘米,喇叭口,細腰,高圈足。爵(中),通高15.2厘米,形似鳥雀,前長流,后短尾,兩柱,腹下三尖足外撇。斝(右),通高21.2、底徑14.4厘米,形體較大,有兩柱而無流、尾。
觚、爵、斝是商代非常流行的青銅飲酒套器組合,也是商代重要的禮器。商朝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較快,尤其是手工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以致商代釀酒業十分發達,當時的酒精飲料有酒、醴和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多出現有“鬯”、“醴”字樣。商人飲酒風氣很盛,特別是貴族飲酒極為盛行,《史記》中記載商紂王建有酒池肉林,《尚書·酒誥》中也曾記載商代統治者崇尚酒食醉飽的生活,為后世留下了儆戒為鑒的“酒色文化”。商人的青銅器冶煉與制造也相當成熟,各種飲酒的器具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種專門以制作酒具為生的氏族。斝、觚、爵作為酒器組合,一直沿用至西周時期。爵、觚都是飲酒的器具,斝則是溫酒的小型容酒器。《詩經·大雅·行葦》曰:“或獻或酢,洗爵奠斝。”斝初見于夏代晚期,斝的侈口較同類的爵要寬,與爵配合使用,專向爵內注酒,并兼作溫酒器。《禮記·禮器》記載:“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這個“散”指的就是斝。盤龍城遺址出土了較多的爵、斝、觚,多成套出現,這三件青銅器均飾饕餮紋、夔紋,觚腰部飾弦紋。器型均俊拔秀逸,渾厚凝重,有的裝飾花紋繁縟富麗,可見3500年前武漢地區商族的好酒奢華。
銅盉(圖2)盤龍城遺址李家嘴2號墓出土。通高36厘米。頂部有管狀沖天流,流底兩邊的乳釘與之構成獸面。袋足中空,三足立地。腹部飾饕餮紋,側面為夔紋。夔身由二列云紋構成,紋路清晰,裝飾性強。青銅盉最早見于夏代晚期,流行于商周至戰國時期。形制多樣,一般是深腹、有蓋、前有流、三足或四足,早期的流置于頂上,晚期的有提梁。盉主要是盛水的器皿,與酒器組合,用于盛水以調和酒味濃淡。王國維《說盉》:“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節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金文‘盉’從禾者,乃像意兼諧聲。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麥稈以吸酒。”西周早期,盉開始演變為盥洗器,與盤配合作用。此盉外觀新穎,豐滿圓潤,沖天流有較大傾斜,美觀實用。
銅尊(圖3)盤龍城遺址李家嘴2號墓出土。口徑20.8、高28厘米。器身敞口,圓口外侈,長頸,寬折肩,深圓鼓腹,折腹,圈足。頸部飾凸弦紋。腹部飾饕餮紋,饕餮由云紋構成。足部有三個等距離的“凸”字鏤孔。尊,今作樽,是商周時期漢族的一種體型較大的盛酒器,亦作禮器使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少見。商早中期的尊主要是圓體尊,均有肩,圈足多帶鏤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出現了方形尊和觚形尊。同時期尊器中還有一種牲尊,是將尊鑄成動物形象,統稱為彝。《周禮·春宮·司尊彝》中有載:“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其中的彝指的就是就是牲尊。此器體形高大,造型雄奇,器制渾厚,設計精巧,鑄造精美。紋飾線條柔和精美,雕工精湛,既是盛酒的實用器,又是極好的工藝品,不失為商代青銅器中的一件精品。
銅簋(圖4)盤龍城遺址李家嘴2號墓出土。口徑23.8、高23.8厘米。圓口,鼓腹,圈足。器身飾弦紋、饕餮紋,饕餮目為方形凸起。足部有三個“凸”字鏤孔。《周禮·掌客》:“鼎簋十有二。”《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可見簋是和鼎配合使用的重要禮器。除了作為禮器之用,簋亦是古代漢族用于盛放煮熟的飯食的重要器具,古人將黍、稷、稻、粱等熟食皆盛放其內,《說文》釋“簋,黍稷方器也”。《韓非子·十過》中亦有“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簠”的記載,這簠與簋都是盛放黍、稷、稻、粱的食器,同時也是與鼎組合的禮器。簋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時期,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的青銅器具之一,到目前為止,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簋是發現最早的商代青銅簋。

圖1 觚、爵、斝酒器組合
銅甗(圖5)盤龍城遺址李家嘴2號墓出土。口徑22、高36厘米。圓口,斜腹,三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盛飯之甑,甑為敞口,底有箅孔以通蒸汽。下部為煮水之鬲。頸部飾三組細弦夔紋,每組一夔。腹部和襠部飾雙線人字紋。甗是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蒸煮器,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早期為陶制,商周時期始用銅鑄造,東漢之后逐漸衰亡。它是將甑套入鬲、鼎、釜之口而形成的一套復合炊具,上部蒸或餾食物,下部高足間可舉火加熱。除了炊煮之用,甗還是一種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盉等組合成一套完整的隨葬禮器。銅甗的上下部分有合鑄也有分體的,此件即是合鑄而成,甑大鬲小,上闊下窄。制作工藝復雜,上部的甑和下部的鬲分鑄而成,最后統一澆鑄,鬲壁厚而重,不易傾倒,體現了當時較為先進的鑄銅工藝。據考古資料顯示,這是目前發現商代最早的青銅甗之一。
銅盤(圖6)盤龍城遺址李家嘴2號墓出土。口徑26.4、高13厘米。敞口,寬沿,淺腹寬闊。器身飾饕餮紋、弦紋。圈足上有三個十字形鏤孔。盤為水器之一,古時青銅水器主要是在古人行禮時用于盥洗,以表示恭敬和虔誠。大致可分為承水器、注水器和盛水器,盤為承水器。關于青銅盤的用途,文獻上已有明確的記載,《禮記·內則》上寫到:“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商周時期祭祀或宴饗,都要行沃盥之禮,以昭顯其清潔,盤與匜配合,用于沃盥之禮,盤以承水,匜以注水。盤在商早期既已出現,至戰國以后演變為洗。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這件青銅盤最為早見,紋飾神秘瑰麗,器型端整渾厚。
銅鉞(圖7)盤龍城遺址李家嘴2號墓出土。長41.4、刃寬26.7厘米。形似斧頭,體扁平,長柄,寬弧刃,兩腳略上翹。中部有一圓孔,肩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小鏤孔。新石器時代,石質兵器已有斧、錛、鏟、刀、匕、矛、戈、鏃等,制作精良。商代的青銅兵器即源于此。商代,兵乃國家大事,甲骨文中有關戰爭的卜辭就有5000余條。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兵器主要有銅矛、銅刀、銅斧、銅鏃等,銅鉞為古代漢族砍殺兵器,亦可作為斬首或腰斬的刑具,但因為其形制沉重,靈活不足,更多的是作為儀衛的禮器使用,是一種權利的象征,往往君王用鉞來象征征伐。《史記》中有“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李白亦有《贈張相鎬詩》云:“擁旄秉金鉞,代鼓乘朱輪。”青銅鉞最早見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沿用至戰國時代。這件銅鉞,肩部及兩側各飾夔紋,兩側的夔紋尾部為蟬紋。此器渾厚凝重,工藝精良,紋飾豐富,威儀自具。
銅卣(圖8)盤龍城遺址李家嘴1號墓出土。口徑7.2、通高31、底徑12.5厘米。器型渾厚端整,左右兩耳連接的提梁巧妙地穿過蓋上的穿鈕。長頸,圓腹,圈足上有三個鏤孔。蓋頂飾夔紋和聯珠紋。器身頸部飾三圈凸弦紋,溜肩處飾聯珠紋和夔紋,腹部飾饕餮紋,饕餮紋帶上下界以聯珠紋。卣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古文獻與銅器銘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說,所以卣通常也會被用來作盛放“秬鬯”(一種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這一祭祀用的香酒的祭器。卣在商周考古發現的數量很多,從出土實物來看,商代多橢圓形、方形卣,西周多圓形卣。卣的器形口多為橢圓,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有也作圓筒形,作鴟鸮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此件提梁卣出土于盤龍城遺址,器形完整,型制端秀,紋飾豐富而華美,獸面巨大而夸張,獸目凸起,紋路清晰,威嚴畢現,是目前考古發現商代銅卣中最早的一件。

圖2 銅盉

圖3 銅尊
銅鼎(圖9)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1號墓出土。口徑55、高85厘米。敞口,深腹,三足。口沿上有豎起的雙耳。頸部饕餮紋由細線云紋構成,饕餮目方形凸起。《史跡·封禪書》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銅)鑄九鼎”的記載。青銅鼎源自新石器時代的陶鼎。鼎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中國最早一統天下的權力的觀念就與鼎的誕生有直接關系。據史書記載,夏禹時“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可見夏代就有了青銅鼎的鑄造,而且已超越了實用器的范疇。鼎在商代早期成了統治權力的代表和祭祀上帝、祖先的神器。這一時期的青銅鼎形制有圓鼎、方鼎、鬲鼎、扁足鼎等,以圓形鼎最多。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見于商代二里岡時期。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這件青銅鼎裝飾圖案簡潔大方,體現出大鼎雄渾的氣勢,是目前考古發現商代早期體形最大的一件青銅圓鼎。
銅斧、銅斫(圖10)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1號墓出土。銅斧(左),長21.2、刃寬9.6厘米。銅斫(右),長27.2厘、刃寬11.2厘米。青銅斧最早出現于商代,是繼新石器時代大量使用的石斧之后出現的一種用于砍削的工具。《詩·幽風·七月》:“蠶月條桑,取彼斧戕,以伐遠楊,猗彼女桑。”詩句所述的斧戕,就是盤龍城出土的大型工具斧和戕。這件商代青銅斧形制長大、厚鈍,長方形銎口用于安裝木質斧柄,刀口刃部呈開闊的弧形,兩角略微上翹。斫與斧一樣,亦是用于劈砍的工具,體形寬厚,刃口有銹蝕殘損。銎口長9.6、寬1.6厘米,器身下方有穿孔用于固定斫柄。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工具,主要有戕、斧、臿、錛、鑿、鋸等,銅斧、銅斫即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器物,說明了青銅工具在商早期的盤龍城已廣泛應用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領域中。

圖4 銅簋

圖5 銅甗

圖6 銅盤

圖7 銅鉞

圖8 銅卣

圖9 銅鼎

圖10 銅斧、銅斫
大玉戈(圖11)盤龍城遺址李家嘴3號墓出土。長94、援長48.8、寬11、厚僅0.5厘米。戈的援部(刃部)略呈弧度,尖削銳利,中脊,直內(后端),后端飾以圓形小孔。整器大氣磅礴,玉質精細溫潤,雕琢細致,線條流暢,顯示了商人高超的制玉工藝,堪稱精品杰構。玉器是中華文明瑰寶,代表著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精神風韻,《禮記正義》云:“君子玉比德焉”。玉器在盤龍城禮制上有崇高地位,是貴族禮樂、朝拜、封爵、宴會、婚聘時用以表明身份地位的象征。盤龍城遺址現出土玉器100余件,其中玉戈、玉柄形器和金玉飾件特別醒目。戈本是商、周盛行的一種兵器,以玉為戈始見于二里頭文化。由于玉石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于實戰搏擊,考古發掘亦證明出土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商周時期的玉戈是一種儀仗禮器。玉戈形制的演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二里頭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岡期,這一時期的玉戈形制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多在30厘米左右,一般無紋飾。第二個階段為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變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長度在15厘米以內,小的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內上飾平行的粗陽紋,或者在內及援上陰刻獸面紋和變形云紋。部分戈內直接雕成鳥頭狀。傳世品中亦常見以玉為援,用銅鑄成鳥頭狀內嵌接而成的銅內玉戈。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這件大玉戈發現于1974年,屬早商時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商代前期最大的玉戈,為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圖12)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7號墓出土。長約23、寬2.5~5厘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金玉鑲嵌飾件。2003年考古出土時,龍形由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方形綠松石片組成斜“S”狀,用鏤圓孔及不規則金片裝飾龍首、龍尾。為有效地保護文物,維護文物本真狀態,考古工作人員將埋藏文物的泥土按原樣一同挖掘出,完整地呈現了3500多年前文物的保存情景。龍是華夏文明的圖騰象征,此件龍形器證實早在早商時期龍的形象即已成熟,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生動傳神,龍首略呈淺浮雕狀,金片綠松石,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視覺效果。這件珍貴文物可以說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玉柄形器(圖13)盤龍城遺址楊家嘴1號墓出土。通長13.6、寬3.2厘米。玉質溫潤,玉色泛綠,柄首扁平,束頸較短,器身呈細長條形,器表刻有簡練條紋,下端斜收成平端狀。整個器形 拔秀逸,雕琢精致,色澤玲瓏,堪稱玉中精品。玉柄形器最早出土于夏晚期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是商代和西周時期最常見的玉器之一。盤龍城遺址出土了較多的玉柄形器,對于其具體功用,目前學界還存有爭議。有的學者認為玉柄形器應是商人為紀念祖先神靈所琢制的一種祭祀性禮儀玉器,也就是《說文》中所說的“祏”,相當于祖先靈位的表象物靈牌。

圖11 大玉戈

圖13 玉柄形器

圖14 灰陶鼓形壺

圖15 硬陶回紋罐

圖16 紅陶坩堝
灰陶鼓形壺(圖14)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號水井出土。腹鼓面直徑16、通高24.4厘米。方距形口,圓鼓形腹,柱形圈足,前后腹鼓緣邊都飾有等間距的連珠紋飾。整個器形端秀,紋飾素雅,活潑之中不失精嚴,從中可見早商時期盤龍城的制陶審美韻味。陶器作為古代的最早發明的生活用具,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制陶歷史十分悠久,《禮記·月令》云:“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遠古先民就開始用泥與火燒制簡單實用的陶器。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陶器,數量眾多,從質地上分為一般陶器與印紋硬陶,占全部出土文物的95%以上。器物種類豐富,涉及鼎、鬲、缸、罐、甕、盤、壺、尊、坩堝等等,其中紅陶缸體量大、數量多。陶器紋飾也多種多樣,有繩紋、籃紋、弦紋、回紋、條紋等。盤龍城遺址陶文化,是以南下的中原商文化為主體與長江中游土著陶文化的交流融合,從而形成的一種兼具南北風格的地方特色文化。
硬陶回紋罐(圖15)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水井出土。口徑18、通高18.5厘米。屬黃褐色陶,器形穩重大方,質地堅硬,胎質細膩。敞口外撇,斜肩內斂,深腹圜底。紋飾樸素淡雅,斜肩飾多道凸弦紋,腹部通體飾精美繁富的回紋。硬陶,亦稱印紋硬陶,是中國青銅時代至漢代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生產的一種質地堅硬、表面拍印圖案的日用陶器。其質地比一般陶器細膩,原料含鐵量較高,燒成溫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顏色多呈紫褐、紅褐、黃褐、灰褐或青灰色。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印紋硬陶,其泥料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質地細密,胎體硬實,可以說是一般陶器向瓷器演變的過渡陶,將我國瓷器發明的歷史提前到3500年前的早商時代。

圖17 石鏟
紅陶坩堝(圖16)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2號墓出土。口徑22、通高32厘米。紅陶胎質較硬,形制上大下小如將軍頭盔,敞口較大,直頸,陶圓腹從上至下成斜面內縮,圜底、低圈足。銅是人類使用和冶煉最早的金屬,銅的冶煉技術在石器加工和制陶工藝中產生與發展,夏代時期我國煉銅工藝就已經產生,到商代時青銅冶煉已發達成熟。據考古研究,商、西周時期用來煉銅的礦石為孔雀石,以木炭作燃料和還原劑,煉銅的設備有坩堝和熔爐兩種,而以紅陶坩堝為最多,這種形似“將軍盔”的煉銅鍋,在經受高溫時不致破裂,圜底低足亦便于插立穩固,說明商代青銅冶鑄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我國青銅時代青銅器鑄造輝煌的基礎。
石鏟(圖17)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1號墓出土。長15.8、寬4.6厘米。石色紋理自然,磨制光潤,樸拙簡易,長方體鏟身,鏟緣圓潤,月牙形鏟刃削薄鋒利,鏟頭鑿一圓孔,可用于穿系竹木棍等。石鏟是遠古時期的原始生產工具之一,主要用于墾荒、翻地。盤龍城遺址現出土石器300余件,大部分采集于王家嘴角北區以手工業作坊為主的遺址中,楊家灣、楊家嘴、樓子灣等遺址亦有出土,以生產工具為多,包括鏟、斧、錛、鐮、杵等,它們是商代盤龍城一般勞動者使用的生產工具,見證了人類早期金石并舉的生產時代。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