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婭
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石 婭
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出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具體方法,希望能給相關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幫助。
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有效性
就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能夠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課堂氛圍。但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形式來說,課堂提問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提問過于形式化。很多小學老師片面的認為課堂提問知識簡單的問答,將一問一答作為課堂交流的基本形式。但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節課雖然看似熱鬧,氣氛熱烈,但是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只是對一些膚淺的問題進行回答,其真實的思想并未充分體現出來。
2.未從學生角度出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都未將學生的特點充分考慮進來,一味的閉門造車,缺乏對學生思路的拓展。新課標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很多的教師都將自己的內容強行的灌入學生思想,喪失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義。
3.提問對象范圍狹窄。很多老師在課堂當中雖然提出了很多的問題,課堂氛圍也不錯,但仔細觀察,回答問題的基本上都是少數的優秀學生,并未真正將所有學生都帶動起來。
面對當前課堂提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必須積極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
1.民主性原則。要想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老師將學生平等的對待,才能創造出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條件,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并不斷的更新知識結構。對于學生來說,也只有將老師作為關系平等的朋友時,才能夠知無不言,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發揮出其內在潛能。
2.啟發性原則。引導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思維意識的發展,使新舊知識緊密相連,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也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的創新,只有精心設計,讓內容新穎、充實,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1.變直為曲。直,就是直接發問,問點顯露,問題明確,學生容易回答。但直問缺點在于缺少變化,難以激發學生回答的興趣和成就感。曲,就是曲問,不直接發問,而是問題的側面切入,意在此而問在彼。曲問的優點是生動有趣,充滿魅力。使學生敞開思想,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例如學習《清平樂·村居》一課,“最喜小兒無賴”,若直接問“無賴”一次的意思,會顯得過于平直,那么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便需要變直為曲,如:“小兒子既然是個‘無賴’,為什么還會討人喜歡呢?”
2.化順為逆。順,就是順問。順問的缺點是沒有思考的空間,連續的提問會暫時抑制學生的思考。而逆,也就是逆問。是從對立的角度出發,要求學生從事物之間的矛盾入手回答問題。逆向提問的優勢在于正面與反面材料的對比,構成了相反的情境,從多個角度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例如學習《草船借箭》,未來讓學生對諸葛亮的智慧有更深刻的理解,便不能順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要通過“假如諸葛亮未能借箭成功,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現在借箭成功,又需要怎么理解?”這樣的逆問來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逆向思維進行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課堂提問的設計應抓住重點,體現課文的內容和要點,把握疑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1.抓住關鍵點。關鍵點也就是課文當中提綱挈領的地方。例如《第一朵杏花》中的關鍵點便是“第一朵”,通篇以這個點為連接,貫穿始終。學生們想了解“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時候開的”,便要細心觀察。
2.抓住疑點。疑點,指的是學生在對課文進行閱讀后所產生的一些疑問。比如在學習《窮人》一文中,先提出問題:“課文以‘窮人’作為文章標題,大家有什么看法?”孩子們可能會回答:“因為桑娜是一個窮人,所以以‘窮人’做題目。”或“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題叫‘窮人’。”現在,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們是有一定的疑問的。這是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實際上主要是對桑娜的描寫,那為什么不用‘桑娜’作為題目,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通過這樣的方式,抓住課堂當中學生們的疑點,讓學生充分思考,培養起發散性思維。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對于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面對當前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積極解決,努力提高小學語文對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郭洪濤.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5):90-91.
[2]杜令麗.課堂提問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實施策略[J].文學教育.2016.11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縣可大鄉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