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毅 劉 丹
從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視角重釋《我彌留之際》
康 毅 劉 丹
憑借當代歐陸理論家露西·伊麗格瑞的視角,從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重新闡釋經典作家威廉·福克納尚未被充分研究的短篇小說《我彌留之際》,發現福克納是超越南方作家標簽的一位偉大預言家。在伊麗格瑞性別差異倫理學的參照下,發現小說不僅呈現了一個缺失女性譜系的家庭、塑造了一位突破父權體系的強悍的母親,還顛覆了邏各斯語言系統。小說的這些特點超越時代尤其符合后現代人類社會的癥候,以此證明福克納小說跨越時空與當代理論對話的可能性,促成了經典文本與當代理論的一次互動。
《我彌留之際》 女性主義倫理學 伊麗格瑞 福克納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不僅是南方作家,也是現代美國文學巨匠,國際批評界對其評論和爭議的熱度僅處于莎士比亞之后。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國內學界論文大多關注《喧囂與騷動》和《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而對《我彌留之際》這部福克納自己稱之為“神來之筆”的作品有所忽視。這部小說是福克納的第十五部小說,躋身二十世紀最佳小說之列,當時作者每天在發電廠上班的時候從午夜寫到凌晨四點,總計六周完成的,據說完成后“只字未改”。i在我國,福克納的研究論文可謂汗牛充棟,然而陶潔先生也曾批評過國內福克納研究的窘境是“主題的重復”,福克納小說的“南方主題”研究尤其成為了研究者難以突破的學術困境。ii而李文俊先生是這樣評價《我彌留之際》的,從這部“力作”中“可以看出福克納自己確實是早就想擺脫舊南方沉重的歷史包袱,絕非某些理論家較早期間所判定的那樣,是舊秩序的殉葬者”。iii由此可見,為了突破福克納研究現狀以挖掘其超越南方作家標簽的更多文學意義,重新尋找理論視角來闡釋《我彌留之際》是非常有必要的。
《性別差異倫理學》是當代女性主義三駕馬車之一的露西·伊麗格瑞(Luce Irigaray,1931—)的重要作品,意在從女性主義的角度重新書寫西方形而上學和倫理學說。實際上,女性主義自誕生起就作為一種先鋒式的批判利器被運用到文學文本的分析中,身處后理論風暴中的露西·伊麗格瑞的女性主義倫理學說論極具解構性、顛覆性和跨學科性,這樣一種當代理論利器有助于帶給福克納小說更多的闡釋空間和意義,有助于發現福克納超越時空的預見力和小說中展現出來的人物生存狀態的后現代特征。伊麗格瑞主張顛覆父權形而上學,建立屬于女性的話語體系,無論是“女人腔”還是“女性譜系”都旨在建構一套一直缺失、不在場的母親到女兒、母親到兒子等圍繞女性倫理關系展開的倫理話語。并且指出,西方當代出現的種種危機,包括環境的危機,人類精神的危機和癌癥的頻發,都與父權的同一性指揮脫不了干系,是時候從一種性別差異的角度,或者說從女性/母親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問題的癥結了。通過跨時空的理論與文本的對話,闡釋福克納作品的后現代特質以及福克納的偉大預言能力。由此,為了讓福克納的研究打開新的局面,新/當代理論的介入成為必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國外學界的福克納研究已經從文學領域進入到了語言學、精神分析、哲學、倫理學、人類學、生態學、社會學和思想史等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已經引入了女性主義理論進入福克納的研究,這不同與以往的福克納小說的女性形象研究不同,國內的福克納女性主義研究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有研究的前瞻性。
《我彌留之際》被作者稱為“神來之筆”,卻并未引起研究者和讀者像對《喧囂與騷動》那樣的關注。iv“我彌留之際”出自荷馬的《奧德賽》,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就是描述了一場死亡與災難主題的奧德賽之旅,主人公“我”,也就是艾迪(Addie)是本德倫(Bundren)家庭的母親,只在全書五十九個章節中占據一個小節的內心獨白,“我”看著自己彌留,鑒證自己歸鄉入土,看著家人、孩子、鄰居、醫生圍繞彌留的自己展現出各種怪異的舉動,然而卻不說話、或者不能說話,因為“我”認為“語言是無用的”。v女性主義認為,女性當下被壓抑的窘境是由于父權制話語體系造成的,伊麗格瑞的女性主義倫理學認為,西方形而上學從開始就缺乏一條從母親到孩子的話語體系,而僅僅由父親到孩子的話語體系維系社會和家庭生活,導致女性的話語逐漸缺失了、不在場了、失語了,這就是伊麗格瑞為什么要構建“女性譜系”的原因。福克納似乎更早就預見了女性的這種失語狀況,所以才給女主人公設置了一個“彌留”的狀態,僅僅安排了一次獨白,還道出了語言無用的信息。然而福克納給每個家族成員的名字的隱喻提供了更多內容,失語的母親艾迪“Addie”是“加”、是家里的加法作用,父親安斯“Anse”本應擁有這父權話語和父權能力的人缺是“無用的”,而整個本德倫家庭對主人公艾迪來說是一種“負擔”(Bundren隱喻的含義是burden)。也就是說,福克納一方面揭露了女性被壓抑、女性話語被阻斷的一種煎熬的現狀,另一方面對女性的堅韌和頑強給予了極大的肯定。這種對當代女性倫理學的呼應充分說明了福克納超越南方主題的偉大預言能力。
在這部福克納自稱為“力作”的短篇小說中,男主人公是羸弱無能的,女主人公是強悍倔強的。首先,小說呈現了一個缺失女性譜系的家庭。代表著“父”的男主人公在小說的59次內心獨白中沒有發出聲音,整個故事都圍繞“母親”艾迪展開,這意味著父權的失語、顛覆和淪落。然而,母親與兒子、女兒之間的關系也不順暢和諧,尤其是與女兒的溝通通道被阻塞了,女兒甚至無法將最重要的事情與母親分享,這非常明顯的暗示了母親即便生育了子女,但從來就不具有話語權,由于只有父—子譜系,母親對女兒的教育是無法進行的,在福克納的許多小說中,母親—女兒的譜系是缺失的,所以才造成了福克納筆下難以分清正面還是負面的頗為復雜矛盾的女性形象。同時,這種缺失也造成了孩子們人性上的異化,唯一有思考能力的兒子被家人指控精神不正常而被送進精神病院,性格遲緩的兒子認為“我的媽媽是條魚”,唯一的女兒在被誘騙懷孕后無法向家人訴說卻求助外人再次上當。其次,小說塑造了突破父權體系的母親。在伊麗格瑞看來,為了進入象征秩序,為了極力抹煞自己的肉體誕生于女性這一事實,“父”們創造了一個上帝,將母親放逐了,母親的言說權利被壓抑被剝奪了,所以孩子本來順理成章通向誕生自己肉體的母親那里的通道被閹割了,同時被閹割了的還有語言的通道。伊麗格瑞在性別倫理學中建構了女性譜系,按照她的說法,無論是被閹割了的母親,還是只知道喂養孩子的母親,都是被父權制文化扭曲了的“菲勒斯的母親”,并不是母親的本來面目。vi在這個意義上說,憎惡生養孩子的艾迪超越了“菲勒斯的母親”,超越了傳統具。為了建構女性譜系,她提出要回到前俄狄浦斯階段,那時的母親是一個具有自身“性別差異”的女性價值,又是超越單純的原始母性的母親,重塑女性譜系,重新抒寫女性的言說,讓女兒回歸母親。最后,小說批判了邏各斯語言系統。艾迪有一句座用銘,語言是無用的,所以艾迪不僅言語很少,而且在小說中沒有情緒的流露,這除了體現了被壓抑的不幸之外,也是對統治西方哲學、壓抑女性的語言邏各斯的批判和嘲諷,與繼承了解構主義精髓的伊麗格瑞女性主義倫理學觀點如出一轍。在伊麗格瑞性別差異倫理學出發,認為我們不能再以謀殺為文化的起源而犧牲母親,必須恢復母親講話的權力,哭泣和憤怒的權力。對艾迪感知自身的身體的描寫,符合后現代的一種重要特征,那就是把哲學話語對身體的回歸。這些為福克納小說的進一步深化對人性關照、對女性關照、對人性異化的預言等主題有了新的理論支撐,也證明了偉大作家超越所處時代的預見力。
借由伊麗格瑞的理論視角,發現了福克納對人類不幸的關注,尤其是對女性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異化的洞悉,對同一性主體瓦解的預見力,以及對語言的解構主義態度。這使得福克納跨越時空進入了后現代的話題領域,從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視角重釋福克納力作《我彌留之際》的意義不只是突破了福克納研究主題重復的現狀,打破福克納作為南方作家的局限,重釋、重塑福克納作為偉大作家的偉大預言魔力,也在于探索了一種經典文本與當代理論思潮互動的模式,尤其是國內對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家伊麗格瑞研究尚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僅有少數論文運用了伊麗格瑞的女性主義理論分析文本,尚未將其運用到福克納小說的闡釋中,這種嘗試有助于同時推進福克納研究和伊麗格瑞研究。
注釋
i A.Nicholas Fargnoli,Robert W. Hamblin,Michael Golay,William Faulkner: A Critical Companion,2008,p.44.
ii陶潔,“新中國六十年福克納研究之考察與分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iii福克納著,李文俊等譯,《福克納讀本》,序言第六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4月。
iv Calvin Bedient,William Faulkner’s “As I Lay Dying”:A Critical Casebook,New York:Garland,1985,p.9.
v William Faulkner, As I Lay Dying 4th ed.,New York:Random,2007,p.58.
vi Luce Irigaray,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trans.Carolyn Burke and GillianC.Gill.CornellUniversity,1993,p.35.
(作者介紹:康毅,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講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在站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英美文學、比較詩學等;劉丹,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英語教學法)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第61批):伊麗格瑞性別差異理論的主體間性研究、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當代女性主義倫理學視野下的福克納小說研究"(15WWC01)、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專項)(WY2016035-B)、教育部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項目(HEUCF161210),以及參加的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WY2016067-C)、(WY2015084-C)、(WY20 15085-C)和中央高校自由探索項目:生態批評視域下的福克納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