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
互聯網+時代高等學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馮婷
當今社會,科技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互聯網技術的發明與進步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知天下事。尤其是在三網融合觀念提出之后,互聯網的應用更是深入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智能城市、家居、智能手機的應用等。2015年3月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國家總理李克強正式提出“互聯網+”計劃。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表現模式,是將互聯網的先進技術應用進國家經濟發展進步的戰略中,將互聯網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工具。“互聯網+”在工業、金融、商貿、通信、醫療、教育等方面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等學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以及“互聯網+”時代對其產生的影響,指出在“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下,高等學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改進措施。
互聯網+ 產教融合 方向
“產教融合、校企一體”是近幾年新興的高等學校辦學模式。是指學校根據自己所開設與傳授的專業創立相關產業,或是將相關企業引進學校中來,將專業與產業密切結合進行教學。綜合利用學校與企業的不同資源以及環境,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為企業培養出大量對口的人才、為學生找到畢業后的發展方向、為學校實現高就業率的目標,最終實現學生、企業、學校三方共贏的局面。尤其是在鐵路、醫護、汽車、烹飪等專業中產教融合現象最為常見,但目前高校中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普遍存在著校企之間權利和義務不明確、院校管理者與教師積極性不高、課程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尤其是在“互聯網+教育”這種新型教育模式的沖擊下,高等院校“產教融合”戰略應加快步伐,在教學中使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的推進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培養更多適合企業的人才。
高等院校“產教融合”戰略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生產、管理、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培養,進而使學生在走出學校進入企業時能夠直接進入工作狀態,成為懂技術、會操作的專業型人才。“產教融合”戰略的重點在于根據崗位職責的要求來設置專業、制定課程并且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從學校的角度看,應積極引進相關企業或是進行相關產業的研發;從學生角度來講,應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并認真學習相關技能;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應利用好學校的教育環境,將自己的需求真實反映給學校和學生,從而在畢業學生中獲取自己所需的人才。
高等學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點:其一是有利于學生創造力與創新力的開發、并且為需要的學生提供了工讀結合的機會,為其創造了勤工儉學的條件;其二是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繁榮,將企業引進高等學校,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就進行相關技術的學習,有利于他們在畢業后成為相關行業的佼佼者,從而促進企業發展,為當地經濟進步帶來幫助;其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師水平,將崗位需求融入課堂教育中,有利于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迫使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再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師水平。
就目前情況而言,高等學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戰略實施的阻礙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不少院校的管理者與教師思想認識不夠,不能積極地參與進“產教融合”的大潮中,使這一模式在部分院校中流于形式,沒有沖破傳統觀念與管理的束縛;其次是在部分院校中并沒有制定完整的制度與措施來推進“產教融合”模式,尤其是監督與評價體系的缺失,導致“產教融合”模式的實施混亂不堪;再次是部分企業的參與熱情不高,“產教融合”模式是近幾年的新興教育方式,企業尚未在這一過程中獲取實際利益,所以很多企業仍持觀望態度,將培養學生看作是額外負擔或是在合作時只關注名校、名專業;最后是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單一,在推行時未能考慮院校的實際情況與崗位的真實訴求,未能在培養人才時進行深入思考。
傳統教育中,教師、學生、教室是其組成的三大支柱,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進步,“互聯網+教育”這種新型教育模式被提出。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教育中,將實現一個大數據庫、一個移動數據終端就可以對幾百萬甚至是幾千萬學生授課。中國工程院院士提出:書本組成第一代教育、教材組成第二代教育、輔導和案例組成第三代教育、以學生為核心用互聯網做載體是第四代教育。而中國目前正走向第四代教育。“互聯網+”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平臺的多樣化
“互聯網+”觀念在教育行業的應用打破了院校的圍墻,學生學習不像以前那樣只能依靠于課堂上老師傳授知識或是從教材中獲取。“互聯網+”時代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互聯網上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不受身份的限制甚至打破了國籍的限制。開放性和透明性成為“互聯網+教育”最大的特色。
2.數據資源的共享性
互聯網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信息的途徑,具有數據量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2013年中國在互聯網上傳了第一批中國大學資源共享課課程,其中包含了理工類、文法類等10門學科共計120門課程,并規劃到2020年在線上開放3000多門國家共享課程。國家政策的支持有效的促進了“互聯網+”在教育行業的發展,使學生在互聯網上達到了資源共享,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成為了可能。
3.師生互動性增強
“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推行,使現實生活中的一個老師對多個學生的情況產生變化,互聯網可多個終端同時登陸的特性使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成為可能。極大的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性,使師生在線上進行交流、學習、答疑。并且學生可以通過論壇、校友圈、群組等實現同學之間的線上交流,相互學習。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行業中的應用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增多。
“互聯網+”教育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產生影響。在互聯網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高等學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與改進。
1.教師認知轉變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利用先進的科技與方法,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時,運用相關視頻、語音等手段教學。比如在汽車修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本專業工作后的真實情況拍攝相關視頻,用視頻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加直觀的學習汽車出現故障時如何進行修理。并且教師在工作中要積極參與到“產教融合”模式中,改變傳統的只知理論教學而忽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現象。在工作過程中注重提高自我素養,在課堂上活躍氛圍,給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氛圍。
2.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
只需要一個移動終端,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進行相關專業的學習。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這絕對是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事件,學生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入手:其一是自主在網上搜集相關專業的課程與信息,在課堂學習之外給自己開小灶,針對工作的崗位需求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其二是在網上參加相關論壇、聊天室等,可以與已經工作的人或者同專業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彌補地域與學校的限制,尤其是與本行業已經參加工作的人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本專業發展現狀與企業的用人需求;其三是可以在網上參加相關考試或者大賽,隨機監督自己、考察自己,使自己真正取得綜合素質上的進步,在面對企業的考驗時擁有更充足的底氣。
3.“產教融合”制度設定
從學校角度而言,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推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首先是觀念的改變,應堅持產教融合,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積極尋找適合的企業進行合作,讓“產教融合”戰略不只是空談;其次是相關制度與機制的建立,學校在推進“產教融合”進程時,尤其應當注意監督與評價機制的制定。如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設置專門的“產教融合”平臺,學生、企業、教師都可在平臺中進行監督與評價,有利于加深企業、校方、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后是在課程與課時的設置上,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用人需求,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材并制定合適的在校學習與企業實習時間。
4.企業參與度的提升
企業應積極尋找對口的學校進行合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不應將眼光只局限于眼前成本的投入,而應看到“產教融合”模式在長遠發展過程中所能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且可以利用互聯網與學校和學生進行及時的互動交流,以便在學生畢業時對優秀的人才進行錄用。
高等學校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學校教育與職業需求之間構架了交流的橋梁,是學生、企業、學校之間的切入點與連接點。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傳統教學中的教學方式得以改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更能適應時代發展與企業進步的需求。“互聯網+”打開了高校教育原本關閉的大門,使學生與社會有了更多的接觸途徑,運用好互聯網技術,能使高等學校“產教融合”模式的實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研究與探索,2016.22-24.
[2]平和光.“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8-19.
[3]解傳美.加強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0).56-58.
[4]李麗雯.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1).126-129.
[5]周永蓮,張方林.校企深度融合現狀寄存在的問題研究 [J].經營與管理,2015(2).42-45.
(作者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