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用任務分析理論看教學簡案
江帆
運用任務分析理論,對“靈動派”代表人物—郭惠宇的《辛棄疾詞兩首》課堂教學簡案進行分析。其分析,主要包括:教學目標的學習類型、學生起點能力、學習條件三個方面。在整個分析過程中,其目的是為了形成對優秀教學設計的認識,同時也能對任務分析理論有著更好地把握。
任務分析理論 “以學定教”《辛棄疾詞兩首》
任務分析理論,是在現代學習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相關的理論,在使教學設計科學化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聯系于實際來看,在傳統的教學準備和課堂教學設計中做到任務分析的少之又少。因而提倡任務分析理論,有所必要。
任務分析理論所說的任務分析,在結構上位于“設置、陳述教學目標”和“選擇與目標相應的教學策略”二者之間。其重要性,不難想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這么說一旦做了適當的任務分析后,“如何教的問題,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問題,自然解決了”[1],更不必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等方面。另外一方面,在具體的內容上,該理論主張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習心理規律為依據。其強調,“學有定律,教有定法,以學定教”三大原則。同時理論又包括三個角度:一是教學目標的學習類型分析,二是學生起點能力的分析,三是學習條件的分析,又包括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的分析[2]。
馬鞍山二中“靈動派”語文教師—郭惠宇的《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簡案則充分體現了上述任務分析理論。下面將從“三個角度”對其簡案進行分析。
在現代教學論中,L.W.安德森等人將教學目標定義為“我們想要學生學習的結果”。在此之后R.M.加涅,又將人類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五種類型,并在其作品中深刻闡明了各樣學習結果該具備的機制和學習條件。在此基礎上,何更生結合我國現代漢語學習的特點,又將語文學習結果分為:語文內容知識、語文技能(語文基本技能和語文高級技能)、語文認知策略、語文學習動機、情感與態度等方面。[3]在《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簡案中,郭惠宇老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鑒賞詞作的意境:從“登臨意”入手,體會兩首詞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獨悲憤的詞人形象;了解辛棄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詩人報國無門的憤懣。
2.了解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諷今,借典傳情。
3.梳理鑒賞方法:知人論世,意象解詞,揣摩典故,朗誦傳情,比較欣賞等等[4]。
根據上述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該課教學目標相應的學習結果類型分析如下:第1條教學目標蘊含著學習類型是言語信息、認知策略與態度的混合,即語文內容知識、語文認知策略和語文學習情感的整合;第2條是藝術手法的學習,其中包括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學習,即語文技能和語文認知策略的掌握;第3條則是方法的梳理,是技能和認知策略的一體化表現。從教學目標陳述來看,郭惠宇老師將辛棄疾兩首詩的教學目標加以整合歸類,按照學習結果理論的要求優中選優,通過了其人所說的“整合。不追求面面俱到,應注重任務的分解;不要求處處到位,應注重目標的明確”,實現了“保持詩歌教學的特色基礎上對壓縮教學時數、追求教學效率作了一點探索”[5]。
郭老師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的學習類型上,十分清楚,有框架般的美感。其目標設計,立足于學生學習的角度,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論中任務分析理論的要求。其對任務分析理論的傳承,和對教學理論展開方式上的創新,值得我們學習。
教學要是真得讓學生發生好的變化,就必須深刻地知曉學生“變化”前的狀態,然后再根據“變化”前的狀態來確定教學意圖和目標。而這里說的“變化”指的是學生起點能力,即學生學習前的準備狀態。現代語文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在確定課文教什么的時候,應該針對不同起點能力的學生確定不同的學習內容”[6][5],而在我們教學準備時要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然后“基于不同學生起點狀態制定出充滿彈性、動態的教學目標”[7][6],而只有做到這樣的教學設計才在實踐中具有深厚的生成性。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從而從根本上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而只有這樣的準備,才能符合現代教學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做到真正的“以學定教”與“以生為本”。
在郭老師的《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簡案的導入中,安排了“檢查預習,知人論世”。這樣一方式的導入,是立足于學生已經是高二年紀,這一階段學生已掌握一定的詩詞鑒賞方法,有著一定程度上的自學能力。而在主要活動中,郭老師設計在“傾情誦讀”上進行整體感知,相應的字詞辨別、詞義理解等基本技能符合了起點能力較低的學生;在這之后“對比鑒賞,感受形象”等活動,把語言感受和理解的一般規則(句法規則、修辭規則、邏輯規則等)、篇章構思和表達的高級規則作為起點能力高的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如此“涇渭分明”,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實在是做到了“以學生為主導”的現代學生觀。
有學者這樣說過:“教師自認為的學情分析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無效的”[8][7],然我們并不能如此絕對的評價。從《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簡案上來看,郭老師是下足了功夫,做好了學情分析。然也因考慮到實際,他在教學思路解說中說道“教學還需顧及學生學習實際狀況,文素養好、學習程度高的可以在一課內完成;如果稍有欠缺,則可以就兩個重點,分別各用一課時進行教學”[9],如此不求快、力求課堂的高效,值得我們深思。
任務分析理論強調對學習條件的分析,是在設計教學目標、內容必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而學習條件又按照學習所需要的支持系統,可以分為內在條件、外在條件。內在條件則指的是學生已經具備的學習能力以及對多樣的學習對象的興趣、愛好、動機;外部條件則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利于教學活動開展的教學行為,具體的來說又包括:教師的陳述、提問、板書、多媒體課件等。而這兩部分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堂語文課的效果,同時也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影響因素。
郭老師在設計教案時,首先是“對比鑒賞,感受形象”并“賞析典故,涵泳深意”,從學習結果類型的劃分上它屬于言語信息的學習及智慧技能的養成。在現代科學教學論中又將智慧技能劃分為:辨別、概念、規則與高級規則四類,前一種技能則都是后一種技能的鋪墊。比如說在簡案中,學生要進行典故鑒賞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典故;再次是在詞中發現相應的典故;然后再考慮典故的相應作用及意義。這樣一系列的分析過程,前者則是后者的必要條件。另外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中師生加以互動、老師及時引導,以外在的支持條件支撐著教學的進行。這樣的系列設置,讓學生明確了基礎,同時為接下來學習其他的詩詞做好了內外條件的準備。如此,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良性螺旋狀的上升。
同時在課堂結束時,郭老師又將方法進行總結,以“比較”的結尾,使得因有外在條件的約束下學生由“知道”某個規則向“能用”某個規則轉化,即由“理解”狀態向“運用”狀態轉變。其實實現這種“轉化”,必須經由操練方能達成,是所謂的“舉一反三”學習理念。而只有這樣外在條件形成“例—規—例”,方能引導學生真正的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
綜上通過任務分析理論看郭惠宇老師《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簡案,不難發現,其教學設計充分的體現了現代科學教學論中“以學定教”的觀念,同時也展現了郭老師本人所具備的“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在整個分析過程中,不難發現,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候,要做到幾個方面的認識:通過分析學情,可以科學制定教學目標;通過分析目標,可以判斷學習類型;通過解密學習條件,可以確定教學內容。而這上述的認識,皆基于任務分析理論的把握。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一個有幾十名教師組成的集體里,要比在小型學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師集體里,總有些有經驗的教師,但是學習別人的經驗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是一種創造”[10][8],而學習優秀教學簡案,扎實掌握教學理論知識,正是筆者所代表的新手教師及一批素養欠缺的教師,應著力的方向。
[1]皮連生:《智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第307頁。
[2]何更生:《用任務分析理論看課文“教學什么”》,《語文建設》2008(3)。
[3]何更生:《新課程語文怎么教》,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頁。
[4][5][9]郭惠宇:《英雄悲情空余恨—〈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簡案及思路解說》,《語文教學通訊》2010.6。
[6]何更生:《用任務分析理論看課文“教學什么”》,《語文建設》2008(3)。
[7]屠錦紅:《有效語文教學設計“四部曲”—基于任務分析教學理論》,《教學與管理》.2012年1月
[8]陳隆升:《從“學”的視角重構語文課堂—基于語文教師“學情分析”的個案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12(4)。
[10]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介紹:江帆,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16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