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博
從曾國藩詩《小池》論其用世情懷淵源
陳正博
曾國藩不僅是晚清名臣,也是詩文高手。一首五古《小池》,將自己奮斗拼搏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通讀此詩,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其用世情懷。而理學思想、湖湘學派經世思想,危亂時局對英雄的呼喚是曾國藩用世情懷產生之本源。
曾國藩 《小池》 用世情懷
《小池》是曾國藩作于道光二十六年的一首五古,時年曾三十六歲。詩云:“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瀾。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幡。物理無定姿,須臾變眾竅。男兒未蓋棺,進取誰能料。”①為了淺顯易懂,在此我姑且把它譯成白話文:
在那不起眼的房屋后面有個更不起眼的干枯了的小池塘,平時像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有一夜風雨大作,使這小池塘波浪翻騰。與江河大海相比這個小池塘就好比是一勺水的量,但是請不要小看這一勺之水,也會有蛟龍在里邊呼風喚雨。
事物之理變幻無窮,無有定法,轉眼間已經是千變萬化成另一番景象。作為一男子在生命未結束之前,能成就多大事業,又有誰能預料、能判定呢?
曾國藩通過自然界之事理來喻示人生不要滿足于現狀,要有開拓進取敢于拼搏沖殺的精神,哪怕一勺之水也可生出蛟龍。因此,不要在乎自己的出身和背景;干枯狹小的池塘也會有波瀾壯闊的時候,所以人生天地間,要堅持自信,所謂“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風云際會,機緣一到便可成就一番事業。
讀罷此詩,我們能感覺到在內容上并未有什么難解之處,但是我們真正要讀懂曾國藩與他達到深處的共鳴,讀懂他像孟子所云“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積極入世精神和用世情懷,我們就有必要了解清楚曾國藩作此詩的時間,當時所處的大環境,還有我認為尤為重要的曾國藩的思想經歷與心境。下面我們就探討一下曾國藩是在什么樣的合力下發出“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幡”“男兒未蓋棺,進取誰能料”如此具有強烈用世情懷強音的。
曾國藩生于湖南湘鄉,今湖南婁底雙峰縣,家世農。嘉慶二十年,曾國藩5歲,開始在家鄉發蒙讀書。從此開始讀四書五經,走科舉取士之路。道光六年,參加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道光十三年,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入岳麓書院,同年參加湖南鄉試,考取舉人。道光十五年,進京會試不第,次年亦名落孫山。時隔兩年,道光十八年,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拔置為第二名并授翰林院庶吉士。以上是曾國藩二十八歲之前的履歷,這段時間他一心科考求取功名,也正是在這段時間系統地受到儒家思想洗禮,在私塾求學時就讀完了四書五經,《史記》《文選》等儒家經典著作,以孔、孟為代表的“仁”“禮”儒家政治文化,以及積極的入世人生態度,對曾國藩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二十八歲之前“入世”的價值觀和“仁禮并重”的修齊觀主導著他對世界的看法。
曾國藩在岳麓書院求學時,師從程朱理學信徒歐陽厚均。歐陽厚均治學之路與程朱理學一脈相承,并有多部理學著作,如《坦齋文集》、《有方游草》、《易監》等。歐陽厚均用純正的理學訓規教導曾國藩,使其初步受到理學的熏陶。道光二十一年,曾國藩供職翰苑,給其接觸理學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如果說岳麓書院是曾國藩理學之路的濫觴,那么把他真正帶入理學別有洞天境地的是桐城派邵懿辰、梅曾亮、姚鼐,以及京城理學復興派唐鑒、倭仁諸人。
唐鑒乃曾國藩湖南同鄉,曾拜其為師,唐鑒對曾有著“昭然發蒙”的作用。從此,曾國藩正式進入理學之門,并且成為其一生治學、為人處事之基礎。同時,曾國藩與倭仁經常交流學習,相互切磋理學。至此,曾國藩深得唐鑒、倭仁理學之精要,集二家之長,又融入自己領悟成為晚清理學大家。通過主修理學,曾國藩將一切不符合圣道的念想消滅,使自己按照圣人要求的方向發展學術、心術、治術,通過道德學問的增長,來掌握治國理政的本領,達到修、齊、治、平。
近代湖湘經世致用學風盛行,三湘大地,此風濃厚,曾國藩“生于斯,長于斯”自然深受影響。青史專家蕭一山指出:“學術為造就人才之根源,其端向不可不特別注意也。曾國藩所以能超出漢、宋,為往圣繼絕學,則亦受其先達陶澍、賀長齡之影響。”②陶澍倡導拋開學術門戶之見,博彩眾家之長。同時,把經世之學注入理學,將經世思想運用到社會實際操作上,陶澍在在其兩江總督任上時推行過一些經濟改革,使商民獲便。曾國藩繼承陶澍的理學思想,且進一步闡發完善經世致用理論。賀長齡、魏源等人著述的《皇朝經世文編》是曾國藩“經濟”之學的教科讀物,曾視之為枕中秘籍。
湖湘學派經世致用之風,對曾國藩產生幾個重大影響。首先是具有積極入世的精神。曾國藩出身農家,祖上世代務農,而他卻發憤苦讀,求取功名。“公少時器宇卓犖,不隨流俗,既入詞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③深受經世思想影響的他,希望通過取仕做官,澄清天下,消除社會矛盾。其次是擁有篤志實干精神。曾國藩信奉程朱理學,又不只是空談義理。無論在修身還是治學、做事方面曾國藩都是踏實肯干,從細微處做起并持之以恒,有別于大多數只善空談的道學家。再次,湖湘學風經世思想使曾國藩胸懷民族大義。王船山繼承發展孔孟“仁義”之道,視民族大義為最高。他認為所謂江山易姓、君臣之義都是小義,中華民族危亡才是大義。所以,曾國藩把挽救民族危亡看得高于一切,并且艱苦砥礪,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湖湘文化講求“義理”、“經世”并行不廢,既格物致知又身體力行。王船山、陶澍、賀長齡開此風氣之先,而曾國藩集理學經世思想之大成。
曾所處年代,正是清朝開始顯現腐朽沒落的時代,同時我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政治體制也于此時衰敗跡象顯露。所謂“康乾盛世”帶國民一享“天朝上國”優越后,嘉慶、道光、咸豐朝,政治局面可謂江河日下,內有大小暴動,外有騷擾。呈現出晚清一副上下交困、內外交迫的衰世凄涼圖像。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帝國攜帶著“堅船利炮”叩開長期封閉的清朝國門。“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④西方侵略者步步緊逼,清政府節節敗退,結果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失敗告終,隨之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經此一役,翻開了中國近代史血腥、恥辱的一頁。清政府開始意識到滿族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八旗子弟驍勇不再。此時,必須分權與漢族士大夫,寄希望于滿漢和衷共濟挽將傾之大廈。這在客觀上為曾國藩登上歷史舞臺埋下伏筆。
曾國藩,當時只是在翰林院一區區詞臣,無兵無權,不能登高一呼,殺敵衛國。然而曾“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⑤“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⑥不甘心只做文學侍臣的曾國藩思想上產生劇烈的震動,希望“早絕天驕蕩海氛”⑦。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刻,滄海橫流,英雄安在?深受理學經世思想熏陶的曾國藩人如其名,要做國之藩籬,挽救危亡。曾國藩時刻在準備著報效國家,只要朝廷一下命令,便可挺身而出。
綜上,我們知道正是因為深受理學思想、經世思想影響,曾國藩才會以高度自尊、自信、自強的意志揮毫寫就“勿言一勺水,會有蛟龍幡”。韓愈說“和平之音淡薄”,如若曾國藩處于太平盛世,就不會振聾發聵地喊出“男兒未蓋棺,進取誰能料”如此強音。生逢動蕩時局,是歷史的呼喚也是胸懷修、齊、治、平,用世情懷的曾國藩應該站出來承擔責任的時候。也就是這種種合力使曾國藩擁有積極入世,渴望建功立業精神。理學思想、經世思想,危亂的時局這三股力量可以說是曾國藩用世情懷之源。
《小池》這首詩是曾國藩抒發個人內心憤慨,一腔熱血的產物,更是他日夜思考希望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復興的產物。從這首詩入手分析其思想淵源,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曾國藩這位“立言、立德、立功”“三立”完人的厚重情懷。
注釋
①曾國藩著.唐浩明總編輯.曾國藩全集·詩文[M].長沙:岳麓書社,2011:56
②蕭一山著.清代通史[M],(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71
③黎庶昌著.梅季校點.曾國藩年譜[M].長沙:岳麓書社,1986:5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⑤劉義慶著.世說新語[M],中華書局,2015:132
⑥全唐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390卷第045首
⑦曾國藩著.唐浩明總編輯.曾國藩全集·詩文[M].長沙:岳麓書社,2011:4
①趙爾巽著.清史稿[M],中華書局,1998
②黎庶昌著.曾國藩年譜[M],長沙:岳麓書社,1986
③曾國藩著.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1
④蕭一山著.清代通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介紹:陳正博,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