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王 錦
河北省太行山區公共文化跨越式發展對策研究
張 寧 王 錦
近些年來,河北省對太行山區公共文化投入逐步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立,服務效能有所提高,但由于基礎條件較差,公共文化總體服務水平仍然很低,具體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人才素質、文化產品及服務質量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的差距較大。今后,河北省應對太行山區文化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和布局,打造“十里文化圈”;建立起規?;藴驶?、常態化的流動文化服務體系;發掘和保護當地民間文化資源,并融入當代創意思維和產業意識,盤活這些資源;完善基層文化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育選拔機制,尤其注重選拔更多民間藝人并擴大文化志愿者隊伍。
河北省太行山區 公共文化 跨越式發展
2015年初,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并提出要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其中明確指出要推動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等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公共文化建設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更是受到高度重視。為了加緊實現這一工作,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等七部委在2015年底聯合印發了《“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首次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作出規劃安排,《規劃綱要》指明了“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有明顯改善,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公共文化在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p>
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在我國由傳統型政府職能向現代服務型政府改革過程中提出的,已經成為政府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向公眾提供基礎的文化設施與服務,保障民眾基本文化權益,提升文化素質,它涵蓋了基礎文化基礎設施(包括硬件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場館等以及軟件如政策保障、人員配置、服務標準等)和文化生態體系(如文化資源的保護等)。
太行山區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北京三省一市的一百多個縣,其中河北省占到了其總面積的約30%。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環境復雜,再加上歷史原因造成的人口結構及文化素質等因素,表現出規模性的集體貧困現象。這里散落著河北省大多數國家級貧困縣,從人均收入水平來看,太行山區尤其是河北省部分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初,國務院正式批復了《燕山—太行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將其確定為我國當前扶貧開發的一個主戰場,其中河北省張家口、承德、保定三個市的22個縣豐寧、蔚縣、淶水、阜平、易縣、曲陽被納入規劃?!豆砸巹潯分胁粌H關注經濟發展,將社會、生態、文化問題也納入其中,提出要“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可以說,太行山區公共文化建設迎來了歷史機遇。為更有效推動太行山區公共文化的“跨越式發展”,課題組首先對當地公共文化建設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對策建議。
1.基礎設施“重建輕管”,缺乏更新和維護
近些年,河北省政府加大了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經費的投入力度,各地硬件設施基本達標。各縣及以上轄區普遍設立了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設置綜合文化站,各行政村也普遍設有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閱報欄、老年活動室等,一些條件較好的村建設有網絡場所和文化健身廣場,可以說多層次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已經基本建成。
但是通過對太行山區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情況的針對性調研,我們發現這些設施的利用率不高,“重建輕管”的問題較為突出。大部分鄉鎮文化站辦公條件較差,鞏固率不高,有些在建成考核驗收之后就處于閑置狀態,有些被挪用擠占,甚至有些已經名存實亡。尤其是很多村莊的文化設施已經陳舊,一些活動室房屋簡陋,周圍環境較差,農村書屋因所藏書籍與農民需求脫鉤,且更新速度慢,群眾參與的熱情不高,借閱人數較少。相比而言,室外活動場所和體育設施等利用率較高,但是損壞較為嚴重,由于缺乏資金,難以得到系統的更新和維護。
2.文化管理和服務人員配置不足,整體素質較低
按照國家要求,各縣及鄉鎮綜合文化站需要配備專職的文化管理人員。有部分鄉鎮,由于經費的問題或者對文化發展不夠重視,沒有完全按要求配備相應的文化專職干部。有些地方雖然配備了文化人員,但經常被領導抽調到別的部門從事與文化無關的工作,影響了正常工作的開展。農村基層文化服務人員缺乏的情況尤為嚴重,由于整體收入水平低,太行山區大部分行政村沒有專門的文化服務人員,文化活動室、農村書屋管理員往往由村干部或活動積極分子兼任,文化管理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只是在有活動時臨時組織,由于沒有固定的崗位和收入,人員也不固定,流動性較強。如有的村文化活動中心只有一間房子,一塊牌子,卻難得見到一個人在此辦公。除此之外,農村文化服務隊伍參差不齊,大多數是業余人員,并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培訓機制,因此整體素質不高。
3.文化服務項目單調,內容陳舊
調研發現,太行山區很多村鎮民間文化活動相對來說較為單調,文化氛圍極其薄弱。村民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視、打麻將或玩撲克,在手機興起后,更熱衷于玩手機,參加集體文化活動越來越少,跳廣場舞幾乎成了唯一的群體性文化活動??拷h城或較大一些的村莊過年過節時會有社火表演,或者在婚喪嫁娶的日子請戲班子來唱戲,一些文化基礎較好的地方有村民自發組成的鑼鼓隊或秧歌隊,但是一些偏遠村莊的農民生活冷冷清清,幾乎處于文化“盲區”。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河北省各級文化機構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服務等,但是總體而言,活動次數較少且有些與農民需求脫鉤,很多地方的村民幾個月甚至一年才能盼來一次文化演出,電影放映的片源也大多是題材比較舊的影片,貼近時事、市場反響好的影片很少,因此農民觀看的積極性不高。在調研中,發現大多數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不夠滿意,覺得自己的文化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1.打造“十里文化圈”
河北省應將文化建設資金更多向太行山貧困地區尤其是向基層傾斜,打造“十里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是城市“十分鐘公共文化圈”的延伸,它旨在推進縣鄉村各級文化館、圖書館、文化廣場等文化設施的建設,使農民在離家十里的半徑范圍之內能擁有適合的文化活動場所,就近獲得文化享受。太行山區的文化設施建設雖然數量上有了一定規模,但大多各自為政,隨意性較強,缺乏統一的協調和管理。針對當地人口分散,地形復雜的特點,河北省應進行文化設施建設統一規劃和布局,在太行山區打造“十里文化圈”,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可以以鄉鎮文化站為龍頭,向周圍輻射,盡力將其打造成為當地的標志性文化設施;要把文化共享工程向太行山區延伸,加大信息網絡建設;另外,要改善和提升現有設施的水平,拿出專門經費用于設施建成后的運行保障。
2.建立流動文化服務常態化機制
由于山區居民居住分散且交通不夠便利,固定的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輻射范圍受到限制。再加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較為嚴重,文化設施差距較大。為了擴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半徑,可以在文化服務的薄弱區開展更多的流動文化服務,實現文化共享,體現均衡化發展的要求。具體措施包括:選擇人口相對集中、群眾經常活動的地段,設立基層文化服務網點,為開展流動服務提供基本陣地;為各縣及鄉鎮公共文化單位配備更多的流動文化服務器材設備,如流動圖書車、流動舞臺車、流動博物館等,使其具備經常性開展流動服務的條件;采取政府購買的方式,擴展流動文化服務項目,將圖書、影視、展覽、文藝表演等文化內容巡回流動;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傳播、公示欄等向群眾公布文化服務信息,使群眾能跟據自身需求選擇和參與。總之,在太行山區公共文化建設中應建立長效的流動服務機制,逐步明確各級各類文化機構開展流動服務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使其走向規?;?、標準化、常態化。
3.盤活地方傳統文化資源
太行山區很多縣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受現代文化的沖擊相對較小,保存了更多的傳統文化資源,如邯鄲涉縣、保定曲陽、易縣、石家莊井陘等。其中井陘縣天長鎮,永年縣廣府鎮、峰峰礦區大社鎮等都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井陘縣于家村、邢臺縣英談村等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另外,傳統戲劇、曲藝、舞蹈、民俗等種類豐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秧歌戲、儺戲、拉花、絲弦等。這里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但在以往受資金和觀念的限制,缺乏對之更深刻的發掘和保護。河北省今后應組織協調民俗專家、文化工作者等深入實地考察、采風調研,摸底造冊。在有效挖掘各類民間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發展和創新,形成內容豐富、地域特征鮮明的文化體系。這些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化在當地都有較深厚的群眾基礎,盤活這些資源,在推動非遺保護的同時也能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
4.培育和選拔民間文化人才,擴大文化志愿者隊伍
針對太行山區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人才奇缺的現狀,要配齊文化管理專職人員,穩定文化服務工作隊伍,在落實編制、提高待遇、加強培訓等方面,強化公共文化的“軟件”建設。一方面,建立文化人才下鄉制度,逐步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待遇,面向社會招賢納才,可以參照教育按學生數、衛生按服務人口數核編的做法,科學核定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編制。另一方面,選拔更多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能人充實到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中來,每個鄉鎮要培養起一支扎根基層、專業素質強的文化骨干群體。還要定期對基層服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業務熟悉度和能力。還可以利用文化志愿者隊伍作為補充,擴大文化志愿服務規模,比如鼓勵在校大學生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活動,為太行山區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河北省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研究(課題號:SD1610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