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在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成因及應對策略
劉莉
如今,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人數日益增加,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也就成了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跨文化交際障礙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分析了在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表現與成因,并提出了相對策略。
留學生 跨文化交際 交際障礙 策略
(一)語言交際障礙
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各自的母語環境,來到中國這個新的語言環境中勢必會有語言障礙,這些語言障礙大致來自于語音、詞匯、語法這三個大方面。
1.語音障礙。漢語語音最大的難點在于聲調。很多留學生的母語是非聲調語言,因此在學習漢語時發音很困難,正確發出并記住每個音節固定的聲調,是一項頗為艱巨的任務。在聲調中對于留學生來說最難的要數第三聲,也就是上聲,以及上聲變調。
除此之外,平翹舌不分也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語音方面的一大障礙。例如“十四”和“四十”這兩個音節對于漢語初學者來說可能都會念成平舌音。還有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的區分、拼讀不準以及j、q、x發音難等,這些都是在華留學生在中國跨文化交際中的語音障礙。
2.詞匯障礙。漢語有大量的同義詞和近義詞,有豐富的量詞和語氣詞,這些特點雖體現了漢語詞匯的豐富多彩,但對在華漢語學習者來說也同樣增加了其學習漢語的負擔。
漢語的外來詞有許多是經過漢語構詞法的改造,如“漢堡包、芭蕾舞”等,通過音譯加類名,與原文相去甚遠,不能給在華留學生提供很多聯系其母語記憶詞匯的方便。
3.語法障礙。我們都知道,漢語的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關系的主要手段,但這恰恰在華漢語學習者學習的難點所在。許多留學生因為受母語遷移的影響,用漢語表達時常常出現語序不當;對量詞、“把”字句、“被”字句等漢語特有的語法項目很難掌握,因而出現語法交際障礙。
4.語用障礙。由于各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來華留學生在語用方面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漢族語用文化在稱呼、辭讓、禁忌、宴請等方面與其他國家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如當別人夸獎自己的時候,我們往往要用自謙之詞回答對方“哪里哪里”,這就與西方一些國家的文化習俗有著相當大的區別。使得一些剛來中國的在華留學生難以適應這種文化氛圍,因而在語用方面也就會經常出現問題。
(二)非語言交際障礙
交流中除了語言交際,還有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身體的接觸、時間觀念、對空間的使用等,這些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是在華留學生交際障礙表現的另一個方面。如將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國文化中是表示殺頭的意思,但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卻可以表示吃飽了的意思。除此之外,如在交流時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多少距離,不同的文化之間也有很大的區別。距離最近的為拉美與阿拉伯人,最遠的是日本人,中國人多的人際距離則要比英語國家的稍近一些。非語言交際同樣是在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留學生必須了解的一個學習對象。
(一)價值觀念。不同文化背景背景的人,由于價值觀念的不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就會不同。中西方文化雖有很大不同,但無好壞之分,都是一定的地域差異。中國以來就講求“天人合一”的傳統價值觀,而西方則更多地主張是“天人相分”。因而中國人注重集體主義,認為集體主義的利益大于個人的利益,在集體利益面前,可以犧牲個人利益。西方人更注重個人主義,追求個人的發展與表現,認為一個人有時候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不是天命,而是出于自己的懶惰,缺乏斗爭的精神。西方人說話時開門見山,直來直去,中國人則注重謙虛禮貌,說話小心謹慎,注重維護與其他人的關系。對于在華留學生來說,學會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觀念比學會一門語言更加的深奧,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對跨文化交際的留學生來說必然產生了學習與交際的困難。
(二)思維方式。從哲學和文化角度來看,中國人受影響最深的是儒家哲學,西方則是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強調中庸思想,所以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更多的是一種整體的思維觀念,擅長圓形軌跡的思維方式。西方的擅長進行分析和邏輯推理,是一種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因而西方人的思想具有很強的跳躍性。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母語不是漢語的在華留學生來說,就是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很重要的成因。
(三)社會風俗。中西方的社會風俗差異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同的社會風俗文化對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例如,在親屬稱謂上,中國人的稱謂分的很詳細,從稱謂上就可以辨別出稱呼者與本人的關系、大小及男女,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很注重血緣關系和等級制度。西方的親屬稱謂相對較少,用幾個單詞就可以表達對身邊親屬的稱呼,比較簡單。中國的社會道德風俗中提倡長幼有序,尊卑分明,對待長輩要畢恭畢敬,謙虛有禮,而西方社會中也可以直接稱呼對方的姓名,長輩也可以對小輩說謝謝,這是因為西方強調獨立、人人平等得社會意識。
再如,在西方人家做客的時候,主人不會像中國人那樣帶領對方到處參觀,而中國人在這方面表現出大度與推心置腹。當別人詢問自己喝點什么的時候,中國人通常都會謙讓一番,在西方人看來會不清楚中國人的意思是接受還是拒絕,而西方人則直來直去,直接回答喝或者不喝。這些例子足以看出中西方在社會風俗上有很大的差別,也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成因之一。
(四)學習者的個體差異。除了這些方面之外,來華留學生自身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認同度與個人對漢語國家的喜好度也是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成因之一。若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興趣,對中國的人際關系有很大的適應,在中國的生活能樂在其中,對留學生學習漢語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相反的,若對學習者個體對異國有很大的抵觸心理,很難適應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交流,獨來獨往,久而久之,對異國產生了厭惡心理,就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障礙,最終產生文化休克,不得不回到母語國家,不能進行跨文化交際。來華留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跨文化交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能小覷。
(一)加強語言訓練。語言是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首先要接觸和克服的,是留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敲門磚”,語言不通,交際就不通,可以說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首先應讓學生掌握目的語,加強留學生的語音、詞匯、語法項目的運用,在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之后,在加強其語用的能力,最終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應開設一些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等課程,相應的文學講座,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漢語,習得漢語的文化的機會。有了扎實的語言知識,留學生在華的日常生活交流也就更加順利,更快的適應跨文化交際。
(二)對外漢語教師必須注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儲備。作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必須掌握足夠多的中西文化差異知識,閱讀豐富的跨文化交際書籍,足夠的中西兩方的文化知識儲備,在課堂上盡可能的向留學生講授跨文化交際知識,使漢語學習者能夠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度。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更多的中國語言知識,培養足夠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其能夠適應中國的文化狀況,逐步融入到跨文化交際的大環境中。在教學中,教師起到了一個主導者的作用,特別是對來自不同國度,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來說,教師更是在異國他鄉的一個重要的精神與知識的支撐,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也代表著中國的形象,因而更充足的交際文化知識儲備是應對留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的一個重要策略。
(三)跨文化交際知識必須引入課堂。在對外漢語課堂中,漢語知識教學必然是來華留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項目,除此之外,文化知識的教學也是留學生在華必須學習的知識。知識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相結合,才能更全面地讓在華留學生正確的對待跨文化交際中的各種問題。在課堂中,應借助多媒體、電影、電視等媒介讓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知識,使學生了解目的語國家的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便學生能及時應對跨文化交際之初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學生能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語言文化知識與非語言文化知識,減少跨文化交際的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跨文化交際中,留學生所要面對的是中西方文化和交流的激烈沖撞,這對學習者來說是很大的一個挑戰,因而漢語教師要培養學習者樹立跨文化交際意識,調整跨文化交際心態、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的激勵,學習者就能逐漸接受新的語言文化。教師在教學時避免枯燥單一的知識教授,要在教學中適當的加入文化因素,如加入城市景點、各地民風民俗宣傳片的觀看,讓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好奇心,積極地探索發現,培養其跨文化交際意識。
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加入情景模擬等任務型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真實自然的文化場景,使每個學生都能說漢語,了解到更多中國文化。如在可以設置請客的情景模擬,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請客宴請方式,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文化模式,與本國文化進行對比,深刻地感受到中西跨文化區別,更快地融入到新的語言文化環境之中。
進行跨文化交際,勢必就會遇到跨文化交際沖突,跨文化交際者應本著積極樂觀的心態“求同存異”對待文化的沖突,理性解決文化沖突。目前,國內有關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研究還不是很廣泛,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對于國外先進的跨文化理論也需要更多的引進,對跨文化交際的實踐經驗還需進一步加強。隨著留學生教育日趨普遍,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問題應該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對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策略,解決跨文化交際的更多問題。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介紹:劉莉,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