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戰國
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
——內黃縣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精準脫貧的啟示
劉戰國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誰抓住了產業發展誰就能掌握脫貧攻堅的主動權。
必須從戰略和全局高度認識脫貧攻堅,增強主動性,激發創造性。扶貧攻堅是政治任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我們黨的宗旨和使命。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改革發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共享發展、共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竭動力、有效途徑和根本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扭轉兩極分化的趨勢,致力于構建“啞鈴型”社會。“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我們黨立下的誓言,于是脫貧攻堅就成為“十三五”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其實,脫貧攻堅不僅僅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兩極分化必然導致需求不足和經濟增長的動力衰竭,所以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消除兩極分化。
由于貧困人口分布范圍廣,各地、各戶、各人情況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采取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略。河南省創造性地探索了產業發展、轉移就業、異地搬遷、完善基礎、社會兜底“五策并舉”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式,全省上下將脫貧攻堅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層層傳導壓力,責任分明,綜合施策,重點突破,初步取得了明顯成效。未來幾年扶貧脫貧的任務依然艱巨,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誰抓住了產業發展誰就能掌握脫貧攻堅的主動權。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難題,那么這個難題為什么在中國能夠被破解呢?一是因為我國在政治上不允許貧困問題長期存在,全社會形成了扶貧的共識和合力;二是因為我國注重激發廣大貧困群眾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就業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因為我國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各類特色脫貧的模式和道路,尤其是產業扶貧脫貧模式。中國扶貧脫貧模式是成功的,同時也是難以復制的,其根源在于我們具有別人難以企及的政治優勢。
無論哪一種扶貧方式,最終還是要依靠產業發展來支撐,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所以沒有產業經濟做支撐的脫貧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不牢靠的。輸血式扶貧只能是短期措施,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走開發式脫貧之路,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扶貧脫貧要依靠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才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內黃縣在分類指導、綜合施策的基礎上,特別強調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就是重點突破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帶動扶貧脫貧,以扶貧脫貧促進產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良性循環的新模式,開創了脫貧攻堅與經濟繁榮的“雙贏”局面。
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并走向共同富裕。讓廣大困難群眾脫貧只是共享發展的最低標準要求,共同富裕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產業經濟發展是脫貧和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然而,區域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靠心血來潮和一陣風都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必須遵循規律和趨勢。區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特色就是競爭力,必須堅持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產業發展策略,大力培育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引導產業集聚集中集群化發展,推進產業的園區化、基地化、信息化發展,適應經濟全球化競爭的大趨勢,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產業高科技化、高端化和服務化,在全國市場全球市場搶占特色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有人認為縣域經濟一定就是傳統的、落后的、分散的、低端的、低技術的產業,這是一種誤區,縣域經濟的特色化發展可以打破這種思維定式。內黃脫貧攻堅與特色產業互動發展的模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發展特色產業經濟,建設特色經濟強縣,是一條走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作者系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財政金融處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