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糧賤”不僅僅是傷農
馮春久
在“地板價高于天花板價”的大力擠壓下,過低的糧食價格傷害的已不僅僅是農民的利益,它還會影響到中國農業和農村的未來。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無糧不穩”的鐵律,所以我國的糧食問題格外重要,因為這關乎著國計民生。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糧食生產都是頭等大事,國家從來沒有放松過對其重視和支持。歷史上,還曾經多次減免稅負以刺激糧食生產。但在現實中,往往又會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尤其是當下,在“地板價高于天花板價”的大力擠壓下,過低的糧食價格傷害的已不僅僅是農民的利益,它還會影響到中國農業和農村的未來。
“谷賤傷農”是經濟學上的“豐收悖論”,指農業豐產一般會引起農民收入下降的現象,是經濟學上的一個著名悖論。事實上,早在古代,先民們就已經覺察到“谷賤傷農”現象。東漢班固所著《漢書·食貨志》上就有“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的記載。17世紀英國作家格雷戈里·金發現,農民們作為一個整體,在好年成時要比在壞年成時得到較少的總收入……
為什么農民在豐年反而會遭受損失?經濟學用彈性的概念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釋。彈性衡量的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供給量和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人們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決定了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其可替代性很低,因而糧食的需求價格彈性很小。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哪個國家,其糧食生產都經歷了豐年與災年,糧價也都有漲有落,但人均糧食的消費量均未出現大起大落。這說明了一個問題,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糧食,人們對其的需求通常不受價格的影響,也就是說糧食的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需求曲線非常陡峭,缺乏彈性。
農民的收入取決于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由于糧食的需求曲線缺乏彈性,糧價變動時,對糧食的需求會相應變動,但變動得不多。當遇上豐年,農產品的豐收使得供給曲線向右平移,與需求曲線形成新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由于需求曲線缺乏彈性,糧食均衡價格的下降幅度往往大于糧食的均衡產量增加的幅度,使農民會面臨增產不增收的窘境。
理論上,這就是“豐產不增收”的原因?,F實中,我國至今還是廉價糧食的時代,這與國家定位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有關。當然,國家把糧食收購價格定得低是出于物價和穩定考慮,但是如果價格過低,就會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去年以來,糧價持續下跌引發社會熱烈討論,國家也及時調整了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并持續實行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政策。
我國對種糧農民實行的補貼政策,表面上看是讓農民增加了收益,但實際上各種補貼很大一部分又轉化為對種糧的投入。專家經過測算,2014年小麥一畝田凈利潤是87元,2015年小麥豐產糧價大跌,雖然一畝田產量高于2014年,但一畝田小麥的凈收入卻只有33元,一畝田少收入54元,即便是按2014年一畝田小麥凈收入算,種糧顯然也是不賺錢的行業之一。如果再遇到一些自然災害,種糧賠本更是大概率事件。
事實上,由于受傳統的小農經濟的影響和現有土地制度的制約,我國農業生產科技含量非常低,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而化肥、農藥、農用柴油等一些關鍵的農資品的投入又大大高于國際市場價格,這才是我國糧食生產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二連增”,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億噸,同比增長2.4%。奇怪的是,一方面連年豐收,糧倉滿滿,另一方面卻是進口量不斷攀升,屢創新高。2015年,全年糧食進口量達1.2億噸。按照進口糧占比計算,我國每5斤糧食里就有1斤來自國外。
我國大規模進口國外糧食的原因,并非國內供給不足;與之相反,糧庫里滿滿的都是國產糧食,而能賣出去、能在市場上流通的多是進口的糧食。從2012年起,國內糧價高于國際市場,導致國產糧入庫,國外糧入市,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日趨明顯。
顯而易見,糧價下跌的原因還在于進口糧價低于國內,致使很多糧食加工企業寧愿選擇進口也不愿內購。進口與國內糧價的“倒掛”足以說明國外種糧成本的低廉。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進口糧價低于國內,但這種低價卻是建立在國內糧食充足的市場行為,不可持續,一旦國內糧食大幅減產,價格主動權出現轉移,進口糧價注定會大幅攀升甚至出現價格壟斷。如果我們不采取相應措施保持農民增產增收,農民轉移超過限度,可能會帶來更加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
針對國內外糧價倒掛的事實,2016年2月27日,時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給出一個驚人的數字。他說,針對最主要的稻谷、小麥、玉米幾個糧食品種,國產糧的市場價格總體上比國際市場價格高30%~50%。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麥、玉米等主糧價格均超過國際市場的50%,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的進口完稅價每噸大體比國內低1000元,導致糧棉油糖等進口不斷增加。
進口不斷激增最終會導致兩個消極后果:一是庫存積壓嚴重,二是沖擊了國內糧食市場,使國內糧價大跌,谷賤傷農。一邊是糧食連續增產,一邊是進口量不斷攀升,我國糧食產品缺乏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而糧食定價權旁落,才是中國最為痛心的事實。
我們為什么會進口國外的農產品?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質量好,二是價格低。但是我們要知道,廉價進口過多的農產品或將壓垮中國農業。廉價農產品的進口對我國農業的打擊將是顯而易見的,撂荒、倒牛奶、水果爛到果園里這些現象將會不斷發生。而且,這些現象造成的資源浪費,和對農民種地積極性的打擊更是難以用金錢來彌補的。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增強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
我國農業的競爭優勢在哪里呢?顯然在于質量農業,即針對不同的生態農業區,如高山、丘陵、草原、荒漠和濕地,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停用或少用化學物質投入,提高農產品質量,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增加食品供應,同時還可穩定農業就業隊伍。
因此,我們不能與國外拼土地數量、拼農產品數量,而是要拼質量,釋放城市人群對優質農產品的購買潛力,反哺農業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這就是當前熱議的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眾所周知,農業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為人們提供農產品和食物供給,比如糧棉油糖、茶瓜果菜、肉禽蛋奶、水產品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因此,需要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為出發點,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生產糧棉油和瓜果蔬菜,外國也生產,那我們為什么還要進口人家的呢?矛盾和問題就出現在了供給側,主要表現為農產品供給未能很好地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比如,消費者對牛奶質量、信譽保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生產和供給還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要求;又比如,我國大豆產需缺口很大,但玉米生產的增長卻明顯地超過了需求的增長。農產品供給側出現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還給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不僅影響當前的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而且還直接影響農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以改善農產品供給結構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簡言之,那就是又該如何生產出來又好又便宜的農產品呢?專家給出的答案是,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生產經營,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加充足、在品質上更加符合消費需求,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一是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主產區和功能區協調。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園”,形成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優勢產區??茖W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逐步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二是針對當前一些地方化學投入品過量或由于不合理使用而導致農產品產地生產環境惡化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治地治水治環境,控肥控藥控添加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追溯體系,讓消費者吃上放心安全的農產品。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著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做優做精糧食產業,優化糧食品種品質,積極推廣農牧結合,大力發展肉蛋奶魚、果菜菌茶等,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質量優良的農產品,調優品質、培育品牌,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的信任度。三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行動,促進物聯網和農業融合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進規?;洜I、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流通和市場設施建設,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健康養生產業。
做好這些工作的主體又是誰呢?顯然不是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者,重點是要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支持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專業化、規?;?、社會化服務,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農業科技服務由生產型向服務型拓展,通過發展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按照技術適用、經濟劃算、利于推廣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技術、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技術、新型肥藥膜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提質增效技術、降本節耗技術、農產品儲運和加工技術等,推進農技農藝結合,減少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當然,面對現在糧價的下滑及進口糧價低于國內的情況,各地各級政府也應該迅速行動起來,進一步加快土地流轉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向規?;r業種植轉移,將土地向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進行流轉,既幫助農民增收,又降低種糧成本。這是一項符合國情又具中國特色的可行之路,有助于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也是我國未來農業和農村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