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紅
陶行知人文精神對小學藝術教育的啟示
朱俊紅
陶行知的人文藝術教育思想依然具有現代價值。關注現實生活是涵養學生人文的重要路徑;實施多樣化藝術熏陶是小學藝術教育的必然次選擇;基于“六大解放”解放藝術是打開人文藝術教育的熏陶之路;注重藝術生活是儲蓄人文精神的生活化方式。
陶行知 人文精神 小學 藝術教育
陶行知豐富的人文精神既有靜態的精神內涵,也有多樣化表現形態。藝術教育就是其涵養人文精神的棲息地之一。
陶行知的藝術人文教育以現實為基礎,是其涵養和釋放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徑之一。他將美學、藝術的元素溶入生活教育,樂此不疲,終身不棄,諸如他的藝術教育、詩歌創作、學校建設、環境營構、藝術活動無不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輝和應有的人文熏陶,教職員工、學生、平民百姓,無不是受益者。正如他的思想,藝術熏陶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下小學人文藝術教育格局限于教材,脫離身邊的傳統、生活和人文視野。改變不足,須基于現實生活開展藝術教育,師生同構藝術教育的“教學做”,共同認知、積累、涵養人文精神。因為脫離現實生活的人文,積累的只能是抽象的人文知識,缺失的是人文實踐。從藝術哲學角度講,藝術各門類具有源于生活并指向“真理的顯現”特征,人文精神的顯現不僅具有生動具體的形象性,更具有人文審美的涵容力,是涵養小學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陶行知人文精神的輻射方式多種多樣,藝術熏陶方式是其中之一。詩教、楹聯、音樂、美術、藝術活動無不行走在與人文生活相融的道路上,從學生熟知的地方小調、民歌、兒歌、民間戲曲、話劇、大眾詩、人文校園環境中釋放出人文藝術形象,讓學生從藝術生活中認知鮮活的人文、人文情感,涵養人文情懷、人文之美,點染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凝聚“真、善、美”的人文境界。
人文精神與藝術教育融合自古亦然,中西方亦有共識。究其原因,是人文藝術與人文精神具有同質化旨趣和詩性智慧。藝術言意情懷,實為藝術與人文精神的同質。倡導以人文藝術熏染學生,是古今教育的寶貴經驗,我們須持有。我國藝術課程標準中均有人文性的表述,注重在藝術活動中追求人文性,注重寓教于樂的愉悅性。這意味著小學藝術教育需倡導藝術活動形式、內容的多元化和時代性,基于現實生活,提升藝術學科人文性的育人功效,牢牢把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構建小學藝術教育的人文化實踐。
陶行知組織的人文藝術活動向來是學校社會同樂,農民學生同樂,師生同樂,有時他親自參加藝術活動,甚至在戲劇表演中扮演角色。此等藝術教育的解放委實令當下的小學藝術教育汗顏。因此,藝術須對師生解放。解放藝術教育需要打開藝術的高雅之門,倡導“教學做”,師生共同感受、理解、描繪或表象人文生活。當然,解放需符合:(1)孩子們的生活、認知水平、情感水平;(2)環繞學生自身熟知的生活實際;(3)趨利于小學生的體驗、經驗的認同和對人文的尊重;(4)不脫離藝術學科的屬性。惟有如此,方可實現藝術的“六大解放”,讓學生放下藝術知識的身段,俯身撿拾起生活中人文形象的美感,感受自己人文生活中的人文之美,凈化、熏染學生的人文靈魂。
藝術生活是陶行知儲蓄人文精神的好路徑。目前的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的藝術教育有兩種不好的狀況:一是藝術教育的知識化、概念化、技能訓練化已成為常態,“知”“技”高于“道”已成為追求;一是藝術學科已淪為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丟失了人文藝術教育的陣地。對第一種情況,需用科學化教育與人文化教育相互結合的方式加以改進。后一種狀態是我們要徹底改善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種熏染、習得和儲蓄,均非知識、技能所能成就。小學藝術教育中的人文性不只靠人文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更要在多樣化藝術活動所構成的藝術生活中激發學生的人文心智、積累人文情感、涵養人文情懷。不僅如此,小學藝術教育中的師生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和社會,藝術教育生活化還需要有社會教育的有效介入。如果藝術教育中的人文性脫離了學生的藝術生活化,“紙上得來終覺淺”的知識化人文精神終究難敵“絕知此事要躬行”得來的人文精神。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詩教開展農村小學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2011/01/132。
(作者介紹:朱俊紅,運河高等師范學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