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淺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李艷
提倡教師從小學階段開始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將會對小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通過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來提高學生對好的行為習慣的認識以達到影響和模仿,利用國旗下的演講而進行規范教育,用多種途徑和形式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育 行為習慣 表率 規范 途徑
俗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習慣,是幼兒成人之根本。大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過:“德行應在邪惡尚未占居心靈之前,早早就教。”人在成年前,尤其是年幼的時候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因此,小學階段實施習慣養成教育,將事半功倍。
小學階段是人形成終身習慣的最佳時期,小學生就像一張未曾寫過的白紙,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期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行為習慣教育,讓學校、家長、社會共同攜起手來進行教育和引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具而打好基礎。當前兒童在習慣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責任感;缺乏環保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集體觀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對困難和挫折等常見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我班上有一個小男孩,7歲,上課很少舉手發言,但是作業本做的很準確,練習冊也很少出錯。就是不愿和老師、同學交流,偶爾和同學在體育課上接觸,也會引發“戰爭”。于是我仔細觀察了這個孩子,也主動和他聊了幾次天,慢慢了解一些原因,這是個只有爸爸,沒有媽媽的孩子,一直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有嚴重的自卑心理,總覺得低人一等,由于媽媽的缺失讓他的性格也變得謹慎,對別的孩子有仇視心理。所以一副拒人千里的態度,和誰都不愿意玩,最不愿聽到的字眼就是媽媽的什么東西,所以這個孩子僅僅是在奶奶跟前培養了一些生活的習慣,而學習的習慣和與人交流的習慣,還有正確面對伙伴,及如何與小伙伴交流,接觸等習慣他是沒有機會學習的,這也是他獨來獨往的原因。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是致關重要的,它將影響學生的一生。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榜樣是一把尺子,一盞明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性很強,我們如果用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和優秀品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論、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少年兒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就會對少年兒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教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進行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裝到心里,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師生互相問好;如果單純的只是學生對老師問好,那么時間長了,學生也會有不愿意的想法,這也是學生的人格沒有得到尊重的體現,而我的做法是只要有學生向我問好,不管是一年級的小學生,還是六年級的大學生,我都會回應一聲“你好啊”,而且我發現,向我問好的學生很多,許多學生僅僅是在這個學校,并不是我班上的學生,我自己也找了原因,那就是習慣面前人人平等。有一個朋友說,向一個小學生問好有意思嗎?我笑著對他說:“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是每一個老師必備的修養,這是不分年齡大小的,就像素質不分有錢和沒錢一樣,一個有錢的人就一定有素質嗎?一個貧窮的人就沒有素質嗎?”除此之外,每周星期一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看到,如果班主任老師在隊伍的旁邊站的端正有型,并且不亂說,亂轉頭,精神嚴肅。那么他的班級也要比別的班級整齊的多,因為有老師在做榜樣。同樣,班主任老師如果站在班級的旁邊和別的老師高談闊論,升旗時也不嚴肅端莊,即便他隨時在整理學生,學生還是會有說話的,甚至亂跑,打鬧,那是因為老師在習慣上給學生帶了個好頭。所以,教師必須自己先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繩,再以身作則重點抓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國旗下的講話,內容豐富多彩,我校擔任“國旗下講話”任務的班級都能緊跟目前形勢或有關行為習慣、或有關品德高尚,或人文禮儀等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話。有英雄人物故事,有紀律法制教育,有道德教育,有心理健康教育,有保護環境衛生教育……每位教師要緊密配合學校工作,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英雄人物故事是對學生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走向成才之路。通過學習英雄人物事跡,讓學生達到知情行的統一,由感情認識內化為理性認識,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例如我們借國慶節之際學校在國旗下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教育,講述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現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現象,守護尊老愛幼的人文傳統。不要小瞧這小小的演講,它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膽量,也讓學生正真感受到國旗的意義,作為老師,每次看到孩子們在國旗下演講,我都會感動,不管內容是否真的有那么深刻,學生的幼稚的聲音讓我感受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家庭后繼有人的感動,演講的學生膽量,氣質得到了鍛煉,聽演講的寫生也受到了鼓舞,更感受到了同學的優秀,班集體的強大力量,繼而也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在演講中學生受到了關心他人、為別人著想的道德教育,促使兒童養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同時在國旗下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行。要求學生熱愛祖國,必須從愛家鄉、愛學校、愛班級做起,那就得有集體榮譽感,關心愛護同學,愛護公共財物,愛護花草樹木,保持公共衛生,不撒謊,有錯就改。通過教育,激發學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班隊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我校通過班會組織學生學習《規范》知識。可別小看這班會課,班隊活動課可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班會上,我把課堂直接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組織,準備材料,發言人,記錄員等。學生在活動中,也學會了確立主題,搜集材料,組織語言。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學會關心周圍的人、事和環境、關心身邊的整個社會,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還開展“值日班長制”,這一天,早讀課、廣播操、課外活動等,都得值日班長負責。學生在活動中確立了自主意識,自覺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
2.重視學生規范教育,加強訓練監督的力度。
加強紅領巾值日崗位管理。堅持值日崗位制度,對于檢查的情況將及時公布,每周頒發流動紅旗,并根據實際問題,不斷改進,做到有問題及時解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身邊的日常小事做起。我們周圍有一些這樣的學生,他們對《守則》、《規范》背得滾瓜爛熟,甚至張口就能說上那一條是什么內容,但是在與同學交往時稍不滿意卻臟話連連,有嚴重的學生有時還會動手打人;平時,在無人看管的公園,隨手亂扔果屑、垃圾。在有規則的園區亂喂動物食品,根本不考慮后果。上海一個動物園,在猴子景區立著一塊4平米大的規則牌,上面清清楚楚的寫著禁止喂食,可是那些由家長領去的孩子為了對動物表示友好,一個勁地給猴子為香蕉和零食,導致猴子們消化不良,有一些還拉肚子,動物園不得不關閉猴子景區,為那些不會說話的動物們看病。所以別看小小的規則不起眼,但是引發的后果卻不堪想象。還有一些學生在校內學雷鋒做好事,幫同學打掃衛生,幫老師打水,倒垃圾。回到家里卻“君子動口不動手”,任由父母忙這忙那,又恢復了小皇帝的生活,因此,養成教育需要從學生身邊的點滴小事抓起。讓孩子說道做到,養成好習慣,對孩子長大走入社會有重要的意義。
3.與家庭、社區相結合,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在校只有6個多小時,其余時間全在家里和家長在一起,家長的言行舉止就要一定注意。如果家長隨手扔垃圾,那么孩子也會將垃圾仍在垃圾桶的旁邊而不是里面;家長說臟話,孩子也會學著去用到其他學生身上,即便學校已經教育孩子該怎樣去做,一旦孩子離開學校,那么就會將所學的正確的內容與家長所做的做一個對比,由于在家的時間明顯長于學校,就會慢慢偏向家庭教育。所以學校才會主動與家庭密切配合,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妁養成。
我校首先溝通家長和學校間的情感,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等形式、對家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家庭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如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如飯后收拾桌子、碗筷;睡覺前洗干凈自己的襪子,擦干凈自己的鞋子;寫完作業自己收拾書桌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孩子在家的習慣養養成,形成共識。重點要求家長能以自己的道德行為、良好家風、規范的禮儀、禮節、禮貌影響孩子、督促孩子,以形成教育和訓練的合力。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如家務活大賽,在一定時間內將房子收拾的整整齊齊的,或者最快擦地能手,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能把地全部擦一遍等。充分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諸如熱愛祖國,關心人的習慣,禮貌誠篤的習慣,閱讀書寫的習慣,虛心自強的習慣等等。”好習慣的養成,不光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更是為孩子今后走上社會,打好社會基礎。養成教育,就是要培養形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良好的習慣范圍很大,從坐立行走、言談舉止、到學習、生活。習慣的好壞在家族中代表著一個家庭;在學校里,代表一個班級;在社會上,代表著一個單位;在世界交往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明。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那么除了老師,其實每一個家庭成員也是孩子的教育者,都是教育工作者,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當成一件關系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出一份力量。
課題:甘肅省2016年度“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課題號為:GS[2016] GHB0005)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白銀市平川區向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