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豐
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
肖 豐
多元文化教育使學生在認同自身所屬文化基礎上,理解和尊重與自身文化非同的異質文化,是全球化教育發展的趨向,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與目標是學生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中學語文教學環節是施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良好場域,語文教師應確立多元文化教育觀,在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為學生建構互動、對話式教學平臺,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多元開放式思維的培養,使學生能平等地對待多樣性文化,養成多元文化意識,還應合理利用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達成學生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實現社會建構。
中學語文 教學 多元文化素養
當下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歷史大潮中,隸屬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呈現出更多需求對話、溝通和交流、合作的總體趨向,多元文化成為社會和時代發展面臨的現實語境,“多元文化指的是人類群體之間價值規范、思想觀念乃至行為方式上的差異”,[1]這要求現代人具備文化多元化意識、養成良好的多元文化素養。就學生而言,多元文化素質的形成有賴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給予,多元文化教育是對復雜文化生態環境中不同文化主體性的堅持、發展和完善,是后現代文化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及全球化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隨當下世界范圍內人文素質教育的不斷延展,多元文化教育也歷經了由民族多元向全球多元的轉向,使多元文化教育策略從以民族、種族、弱勢群體為考量基點轉向以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為考量基點的大文化視野,這是多元文化教育力求突破民族教育向全球教育的拓延,從而在全球化、教育與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隱性鏈接。多元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對自身所屬文化加以深刻了解并認同的基礎上,尊重與自身文化不同的異質文化,從而養成多元文化意識,學生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與目標。中學語文教學是對學生施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良好場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充分理解與尊重,使學生具備多元文化素養,進而幫助學生適應社會時代的發展需求,更好地步入社會建構。
多元文化教育表征的是全球化時代教育領域中文化與教育密切聯系的積極映射,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主潮,也是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向,給教師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和挑戰。從根源上說,多元文化教育轉向以及嘗試建設全球多元、開放的格局,是學生結構日益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中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接受和內化文化知識,構建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學更是兼具社會性與開放性的教育活動,“而作為教育活動的一個基本要素,教師是實現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關鍵”,[2]中學語文教師必然成為推進多元文化教育的主導力量。首先,中學語文教師應當樹立多元文化教育觀,確立正確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教師必須意識到我國現代教育面對的多元文化現象,以正確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武裝自身,才能在教學環節真正以尊重不同文化為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出發點,繼而通過多種教育手段靈活地向學生傳遞多元文化觀念,賦予多元文化以可傳播的生命力和移置性。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多元文化教育是人們對文化教育發展及社會時代進步所探索和發掘的使人類整體朝向平等、公正和自由前行的教育活動,代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基礎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方向。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規范和質量要求的新課程標準也在關注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明確強調教師要重視外國文化,從多元文化角度理解外國文學作品,給語文教師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其次,中學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升自身多元文化素質。語文教師要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迎接新形勢的諸種挑戰,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基于全球多元的大視野培養自身的多元文化意識,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可持續地提升多元文化素養,并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完善自身。語文教師應該掌握豐富的傳統文學、文化及外國文學、文化知識,有深厚的文化涵蘊,具備良好的課堂引導力和掌控力,才能在課程革新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作用,促成知識和文化內涵型課堂,以教師自身的文化魅力引領學生進入教與學之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施教者文化品位越高,對文化多元化的把握和認識越深刻,才會使受教者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領略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異質文化的精髓所在,高效地以多元視角辨析和處理有價值的文化知識和信息,從而在語文課堂創設的情境中達成對多元文化的真正理解;最后,中學語文教師要致力于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互動、對話式教學平臺。語文教師要以多元包容的文化心態,以一種理性整合的意識,合理利用現有教材和資源,采用對話和交流等教學手段,完成建構多元文化互動平臺的重要任務,以提高學生多元文化交流、對話的能力。文化交流不僅涵蓋專業知識,更多的是人性、人情和行為方式等諸多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對話互動中使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和孕育學生審美情趣,把握以文學為載體的外國文化特征,在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真實地接觸多元文化,使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學階段得以深化和拓展。
文化多元化作為當今時代特質,呈現出一種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典型態勢。多元文化是在各民族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塑形的,不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都形成頗具各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內蘊著本民族的精神氣質,構成每一個民族文化的內核,即潛藏在文化深層的思維方式,就這一角度而言,文化多元的實質是思維方式的多元化。同時,文化多元還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把人們從傳統的一元化思維中解放出來轉變為思維的多向度,既注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地位,也注重以此為基礎的對異質文化的理解、尊重和交流,這顯然是多元思維方式所主導的,那么,在教學中就要使學生從單向度思維向多元開放式思維轉換。
一方面,單一民族已經成形的文化體系并非是一個平面化的整體,它的內部諸種文化元素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性,這個文化體系的內核本身就是多層次的構成,而且,這一文化體系并非一成不變的靜態系統,文化“是隨著社會變動而發生變化的,特別是不同文化間的接觸會產生文化的變異或變遷”。[3]每個民族的文化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開放體系,它要使自身更為豐富和強大必須賴于對異質文化因子的接收和吸納,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其實是在一個開放的格局中不斷汲取異域文化之美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自身的。作為學生而言,應該在充分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把握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開拓視野,有自身獨特的觀察世界的角度和新的開放式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人們要增強對單一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必然要在與其它文化的參照中完成,這種參照包含有一定的沖突和矛盾,要能夠理性地辨析和理解這種沖突與矛盾,而不是把它們視為絕對的對峙關系。另外,一種文化一定要依據切合自身的價值準則進行選擇性地吸取其它文化的精華,要在了解和尊重異質文化的基礎上擴充自身文化內涵,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動和對話中完成文化的融合以使自身發展和完善,這都需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理解文化間的對話、互滲和正視文化間的競爭、沖突關系,這樣才能形成積極的多元文化意識,這也正是文化多元化能夠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把語文教學實施環節作為培養學生解讀和把握外國文化的主要陣地,以養成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多元文化素養,就需要合理地設計和利用現行教材中選取的外國文學作品。語文教材選入的外國文學作品一般都是文學經典,體現出積極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知識面,使他們發現和領略世界他國文學特色,更重要的是,文學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外國文學作品內涵著異質文化的精髓,統計顯示人教版語文教材“反映外國文化的篇目占到了10%左右,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能吸取到異國的文化氣息”,[4]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要確保文化間平等交流和對話的原則,外國文化與本民族文化之間并非簡單的同化或拒斥,而是通過教學環節達成傳統文化與異質文化的融通與互滲,充分利用外國文學作品教學,引導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以多元開放思維去解讀和把握文本,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也利于學生個體向平等、交流、對話、和諧的社會建構發展。如可從多角度對《老人與海》這篇作品進行解讀和闡釋:從美國文化推崇個人奮斗的視角看,老人桑地亞哥獨自出航捕魚,在84天毫無收獲的情況下終于捕到一條大馬林魚卻遭遇鯊魚襲擊,最后老人拖著巨大的馬林魚骨回到陸地,在疲憊的睡夢中夢到獅子,表明作為人的個體生命價值和永不止歇的個人奮斗精神,老人的經歷充分證明了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堅韌信念;從存在主義視角闡發,老人歷盡生死搏斗帶回來的大馬林魚骨,卻被游客誤認為是鯊魚魚骨,對于老人而言那九死一生的遭際不過是游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充分體現出人生以及生存的荒謬性,老人不再是個人奮斗的代表,而是作為一個悲劇性形象而存在;從海洋文化視角詮釋,老人將大海視為自己的伙伴和朋友,縱使海洋時常帶給老人打擊和威脅老人的生命,但老人畢生都與大海融為一體不可分割,老人與海的關系就是西方海洋文化的內核,人類與海洋之間既是膠著爭斗的,也是自然親密的,對大海的征服使人類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滿足,進而生發無限的進取精神。要引導學生步入多元文化語境之中,從不同視角觀照和詮釋外國文學作品,在文本細讀與合理闡發中逐漸養成尊重、理解、吸納與分享多元文化的良好素養,形成宏大的、全面的、世界的文化視野。
中學語文教育為學生認識和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以及客觀面對異質文化提供了良好場域,語文教師應該成為文學和文化的研究者,也應當成為傳遞多元文化教育使命的踐行者,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生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更應努力構建自身開放的多元思維方式,并注重自身多元文化素養的形成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迫切需求。
[1]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頁。
[2]張學強、富婷:面向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師——美國的經驗及其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9年第03期
[3]錢民輝:略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03期
[4]魏婷婷:“多”中的“少”:語文教材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以人教版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03期
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學語文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重點領域研究基地:吉林省語文教育研究基地 項目編號:2015JD2) 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肖豐,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