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佩好
用陶行知“生活力”培養理論指導歷史教學
武佩好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培養生活力主張,至今對教育仍有指導意義。歷史學科在培養提升學生生活力方面有獨特優勢。文章從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模式的建構等方面介紹了作者在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生活力的實踐嘗試。
陶行知 生活力 歷史教學
1926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培養生活力主張,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學生,使得個個人的生活力更加潤澤、豐富、強健,更能抵御病痛,勝過困難,解決問題,擔當責任,學校必須給學生一種生活力使他們可以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他堅信“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他看來,“生活力”是指獨立生活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以及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能力等。在陶先生提出培養生活力主張的70年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教育的四個支柱”都和生活緊密相連,可以看做是現代版的“生活教育理論”。可見,陶先生的“生活力”理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歷史作為過去生活的重建,本來就與人的生活世界、與人的當下生活狀態密切相關。歷史課的教學作為一種教育,最容易實現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的結合,更有利于培養提升學生的生活力。歷史課本身就是教人做人的一門學科。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了解,人們可以逐漸體驗其中蘊含的做人道理。歷史學家自壽彝就把歷史學習的首要任務界定為幫助人們從青少年起一直到死為止學習如何做人,幫助人們理解做人的道理。以可見,提升學生的生活力是歷史教育的本義。
遺憾的是由于當今歷史教育功能異化,歷史教學沒有很好發揮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生活力的應有價值。首先,應試教育的工具性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其次,歷史教材編寫語言的宏大敘事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第三,被強調過分的意識形態色彩也干擾了生活力提升這一根本目標的落實。第四,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局限使學生依然沒有擺脫陶行知先生那個時代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可悲命運。第五,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學生原有知識、興趣以及生活經驗的關注,遠離學生的生活。
那么歷史教學如何與學生生活融合、提升學生生活力呢?
筆者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以社會熱點為媒介進行歷史教學、讓歷史步入學生的現實生活。只有注重與國際國內的社會熱點相結合,才能使歷史教學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充滿活力。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求知欲特別強,他們所關注的范圍比較廣,大到國際國內的時事,小到校園的小事。這恰恰為我們歷史教學與現實的結合提供了發揮用武之地的空間。在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熱點時我鼓勵學生將現實“穿越”進歷史,利用學過的歷史思維。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問題。2、合理運用鄉土歷史資源進行歷史教學,讓歷史步入學生的感官生活。合理運用鄉土歷史資源進行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無窮魅力,主動參與教學,在尋找、發現的過程中觸摸到歷史發展最生動、最真實的脈搏,使歷史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提升分析、判斷等歷史思維能力,加深了對歷史事件的理解。3、合理開發學生的經驗資源,讓歷史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對歷史教學來說,強調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由歷史課程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歷史學本質上是“人學’,“歷史是己經過去的人生,現實是正在流動著的人生。”學習歷史實際就是今人和古人在對話,現實的人生為我們認識歷史的人生提供了一個參照物,提供了一個類比推理的比較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歷史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他們理解歷史的一把鑰匙。己故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現實的經歷和感受如果和歷史中的某些過程相類似,有利十人們對歷史的理解。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開發學生生活經驗,很有必要。4、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使生活力的培養能落到實處。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教學內容,尋找教學內容和陶行知先生創辦曉莊學校提出的生活力的五大分力的契合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活化教學目標。5、轉變教學方式,探索歷史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建構學生的可能生活,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是提升學生的生活力最有效教學模式。歷史生活化教學不僅關注歷史知識的積累,更注重歷史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相互聯系,讓學生依靠生活經驗和實際閱歷來直觀、形象地、深刻地理解歷史,從而對歷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它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學生的生命活動,讓學生在經歷中去感知體驗和學習歷史。
教育的本義是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康、合理的發展,使每個人不斷得到完善,從而享有幸福的人生。因此,包括歷史教學在內的各學科都要以陶先生的生活力理論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使教育擺脫短視和異化,回歸培養人的本意。
(作者介紹:武佩好,運河高等師范學校副教授,文理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