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波
文本補白:讓語文教學插上想象的翅膀
陳愛波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小學語文課本上留下的“無字處皆有其意”的空白,通過補白背景、補白情節、課外拓展等形式,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想象 補白 文本 創造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經常可以看到作者在謀篇布局時,有意在文本內容里留下一些“空白點”,這些空白的地方,就給學生們閱讀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文本“補白”的方式,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和想象,在加深對課本深入理解的同時,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閱讀教學變得異彩紛呈。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尤其是中高年級課本,有很多的名家名篇,這些作品都有不同的寫作背景。但是由于這些作者跟現在學生的生活離得比較遠,很多學生感覺比較陌生。怎么辦呢?這時候就需要背景補白,讓學生了解其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便于學生能夠更深入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時,我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就是回去詳細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和葉圣陶的簡介,思考為什么作者要用這個題目?作者想表達什么?在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們匯報自己查閱資料的情況。有的學生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肖復興,他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作家葉圣陶老先生的。”有的學生接著說,“作者在課文里回憶了葉圣陶老先生為‘我’修改作文。”“還有邀請作者去家里做客。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就是做客時看到的。”
學生們經過一番自由交流、討論,老師加以引導補充,讓學生們了解到,在1988年的時候,葉圣陶老先生逝世。1992年,已經45歲的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回憶起發生在30年前的兩則小故事。題目之所以用作者做客葉老家看到的爬山虎,為的是借景抒情,表達對葉老先生的懷念。通過這樣的背景補充,學生們對課題以及文章了解就更加深刻。
在小學階段,有很多語文課文都可以利用補白背景的方法,來加深課文的理解。每當在教學類似課文時,我都會加以引導,讓學生們提前做足功課,通過上網或者去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了解文章的背景資料,以及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相關材料,然后在課堂中進行展示交流,這樣有利于學生們加深文本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激發起他們對課本閱讀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作者在字里行間中會有意地給留出“空白”,給讀者留下發揮想象的空間。筆者在教學時,會因勢利導,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發揮想象、大膽想象,并組織大家進行巧妙填補,讓課堂異彩紛呈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一舉多得。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魚游到了紙上》一文,講述的是作者去杭州玉泉觀魚,看到一位聾啞年輕人在西湖玉泉金魚缸邊專心畫魚。他畫出的魚兒栩栩如生,仿佛真的金魚游到了紙上。
其中,“一個星期天作者來到玉泉晚了一些,金魚缸邊已經擠滿了人,突然他的耳邊傳來了驚奇的叫聲。‘喲,魚游到他的紙上來啦!’”這個女孩為什么這么說?作者在課文中沒有直接表達,而是給學生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我就抓住這一留白,引導學生對課文插圖進行認真觀察,并大膽想象。“如果當時你也在現場,你聽到她的這句話,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呢?”“圍觀的人也很多,大家也在贊嘆著,議論著,那圍觀的人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一經啟發,學生們就熱烈補充起來,“看,這位白胡子老爺爺擠了過來,看著畫,說這畫畫得真好,真像。”“有位大伯伯也走了過來,探著身子,看著畫,說畫得真傳神,這魚好像活的一樣。”……整堂課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面,提高閱讀品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將課內拓展到課外,不能一篇課文學完就戛然而止,而要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讓學生進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同時,從而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
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文時,文章描寫的是臺灣作家琦君回憶童年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這篇課文上完還沒有結束,教師還進行“補白”拓展,選擇琦君的另外兩篇文章《毽子里的銅錢》、《月光餅》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分享。讓學生進行自由閱讀后,引導大家充分發揮想象,進行思考:“這三篇文章,你們最喜歡哪一篇?為什么?”“小的時候,你最快樂的一件事是什么?”“你的家鄉有什么漂亮的花讓你印象深刻?”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小學生充滿天真,富于想象,只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通過文本“補白”,讓語文教學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大膽在語文的海洋里自由馳騁。
(作者單位:福建永泰縣長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