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狄
摘要:心理健康狀況關系到個人發展,健康的心理是人全面發展的前提。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是心理問題多發的階段。在對初中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析了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將在滿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時,開始關注個人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學生家長來說,特別是初中生家長,他們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在關注自己孩子身上的變化。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變化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怎么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了,諸如此類的困惑,教育界正在進行思考。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被大家關注。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1.生理變化引起的心理問題。初中生的身體開始發育,性機能逐漸成熟,學生對性開始有了懵懂的認識,對異性開始產生好奇心和傾慕之情。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初中生往往會對異性展開追求,這就出現了所謂的“早戀”問題。2.成長環境引發的心理問題。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所謂的“小皇帝”、“小公主”,但在學校,老師會對每個學生一視同仁,誰都不會有特權。兩種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得學生容易與老師和家長產生隔閡,進而影響初中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3.網絡環境帶來的心理問題。現階段社會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聯網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從小就被灌輸“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的想法。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得青少年們極易產生厭學情緒,逃避到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去,出現所謂的“網癮”問題。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和發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初中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期促進其全面發展。簡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促進初中生發展為最終目的。根據對已有研究的分析,我們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則。1.普及性原則。現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種種限制,普及性不強。而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身心發展以及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心理上的關懷。我們對于問題學生需要重點關注,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對其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為學校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2.發展性原則。由于初中生所處于的成長階段,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采取發展的眼光。初中時期是學生成長迅速的階段,這種成長不僅限于身體上的成長,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長。因此,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叛逆等行為不能簡單地以好與壞來定性,以免對學生造成傷害。3.包容性原則。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其健康成長。對于有問題行為的學生,如行為退縮、學習障礙等,要多一份耐心。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與包容,會促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有助于學生敞開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潤物細無聲”。4.活動性原則。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增加活動課程內容。活動的設計需要緊扣主題,趣味性強且具有思考性,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領悟成長。與此同時,活動需要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期得到較充分的發展。
三、加強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以課堂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門學科走進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調控自我心理的常識,學會自我修養、鍛煉的具體方法,養成健康的心態的良好的行為習慣。2.利用學科教學滲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無論文科、理科還是思想政治學科,都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和創造心理的指導。各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把德、智、體諸學科的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3.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們應遵循心理學,教育學的原則和力法,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活動。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問卷調查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展自己,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4.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兒童的不健康心理,有的直接來源于其家人的影響,有的是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當。所以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導,幫助家長提高認識,創造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環境。如不定時的家訪,定期召開家長會等,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力量。5.開展個別心理咨詢。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對此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信箱、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加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實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教師開展討論, 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無數事實證明,成就最大者與最小者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認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及時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幫助其充分發揮潛力,學會克服這種消極心理,培養學生樂觀進取、不畏艱難的健全人格及適應社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2.
[3]鄭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