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江
摘要:所謂心理疏導則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結合青少年心理特點,對各種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疏導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們在智力、情緒、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質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作為和學生走得最近的班主任當然更是責無旁貸。所謂疏導,即“疏通”和“引導”。對于班主任來說,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方法,讓學生對老師有一種信任感,把老師作為自己的好朋友,愿意把心里話說出來,從而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問題;疏導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個著名的關于人的“五個需要層次”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實現(xiàn)需要。該理論認為“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惟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的而各種需要有先后順序與高低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性發(fā)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說人的各種心理需要得以滿足人就會進人舒適的心理區(qū)域那么內在動力將得以調動內在潛能將得以激發(fā)。
一、創(chuàng)設有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學習環(huán)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yōu)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要有書畫長廊、名人名言,給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yōu)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中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xiàn)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學習的壓力顯而易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學習成績好、中、差的不同層次,其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學習非常認真,但成績總是不理想,從而導致學習上的惡性循環(huán)。如果此時家長和教師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從而加以有效疏導的話,往往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會由此產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卻樂意接受一些消極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憂郁不安,有的脾氣暴躁、易沖動;有的情緒冷淡,對批評、表揚無動于衷,不喜交往,行為孤僻;有的沉迷小說、網(wǎng)絡游戲等,更有的抽煙、酗酒、打架、斗毆、逃學、離家出走等。因此,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二、團結互助用友愛滿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期更是學知識的關鍵期。在這階段學生們開始把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這種正常的交往雖能促進同學間的友愛相處但在交往過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學習都較差、心理存在一定問題的同學結交在一起他們義氣重動不動就惹事生非給同學學習和班級聲譽往往會帶來一些影響。要使這種學生擺脫心理上的種種困惑滿足他們在集體中的安全需要作為老師只有對他們以更多的關愛和鼓勵促使同學間互相關心友愛相處才能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達到師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把他們曾經(jīng)放“野”的心重新“喚”回來達到“回心轉意”的目的。還有一些學生原本是朋友后來因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老師則要采用“疏導障礙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決。這樣在有益適度的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心靈是敞開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們在團結互助、互尊互愛的氛圍中滿足了安全需要。
三、優(yōu)化家庭教育
一般說來孩子未走出中學校門之前,在家庭的時間最多、和家長相處的時間最長、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應該為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會的縮影,是社會對中學生產生影響的極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會對中學生的影響作用往往取決于家庭的“過濾”功能。因此強化家庭教育,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積極影響、良好導向、正面榜樣作用,對于抵御社會不良刺激,疏導中學生的心理沖突至關重要。
四、構建社會疏導體系
青春期學生的教育是全社會都要關注的課題,有關社團如共青團、婦聯(lián)宜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對校外教育機構,如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之家等;對社會文化教育設施,如圖書館、紀念館等;對社區(qū)心理服務機構,如心理咨詢室、心理服務熱線等進行協(xié)調,形成社會疏導體系,充分發(fā)揮社會支持性功能,形成教育合力,幫助中學生疏導心理沖突。
五、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咨詢活動。有條件的學校要開辟心理咨詢室,設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詢工作的環(huán)境,指定心理輔導老師,盡量讓咨詢學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詢老師要做好個人咨詢檔案,注意信息反饋和掌握動向,不斷運用心理學原理調節(jié)和排除學生咨詢心理上的種種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學研究表明,不良人際關系所引起的消極情感體驗,不僅會改變學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學習適應不良,而且影響學生的性格特征,出現(xiàn)憂郁、焦慮、孤獨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際關系派生的各種心理障礙。
激活學生主體,增強適應緊張刺激的能力。矯治問題中學生學生心理偏差,除了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疏導和矯正訓練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學生主體因素,提高心理素質,激活主體,培養(yǎng)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進行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jié)。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參考文獻:
[1]馮紹群.行為心理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2]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王畡,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3]庫恩,著.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