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寧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
一、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
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托爾斯泰曾說:“我喜歡音樂勝過其它一切藝術”。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引自《李斯特論柏遼茲與舒曼》第 26 頁)。首先,音樂中的投入、想象、聯想、思考的范圍是廣闊的,是不可造型的藝術,并在瞬間或長期都可以有著不同層次的情感。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得到的音響效果,直接與人的生活經歷相撞擊,得到對作品的理解、分析,產生對人的影響,還會產生時空的超越,使欣賞者遠離此時此景,身臨音樂中所表現出的那個環境與時代,能夠與表現的內容共呼吸,共命運,共同體驗。用自已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結論(自已認為滿意的結果)。音樂本身來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得以提煉和升華,情感也隨之加重。音樂藝術是綜合的藝術,它所包容的內容萬千,是其它任何藝術不可替代的,所以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以上闡述了音樂有著豐富的情感,人類的情感是最豐富的,二者不謀而合,因此可以通過情感的體驗使普通的學生更廣、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樂藝術的教育和培養。
二、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重要性
從心理學上講,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它是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從藝術價值上看,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是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的,并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的修養。從實踐教學中,情感體驗是可以獲得和培養的,因此,在普通的音樂欣賞課中,學生可通過大量的音樂實踐得到情感的體驗、抒發、產生一定層次的認識、評價、鑒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水平。情感體驗疏通了教師與音樂,學生與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方面的渠道。情感體驗是引導式與自然流露相配合,與音樂緊密相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的情感呼應就有了音樂知識內容的積累,音樂興趣的提高,尋找到適合于自已,并與性格相吻合或有差異的音樂去聆聽,感悟。
三、如何使學生在欣賞課中獲得情感體驗
1 、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音樂欣賞是心理反映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外部音響感知——想象聯想——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音樂欣賞教學必須循著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過程。從喜歡聽音樂,到用心用情去聆聽音樂,再到理解、評價、分析,使學生的欣賞層次逐步提高。最初可選擇一些膾炙人口的名曲,如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學生直接接受音樂的感染,打破了學生對音樂欣賞的神秘感,使學生感到能聽得懂音樂。在反復欣賞時,還會聽出不同的樂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結構,作品的風格等,調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2 、通過音樂自身的內容(音樂的要素)來進行情感體驗
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樂教育是這樣,音樂藝術自身就應是美的化身。節奏平穩、節奏緩慢、節奏鮮
3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通過音樂欣賞課中的情感體驗豐富、完善學生的情感世界
學生屬于青年初期,生理發育趨向成熟,在心理發展方面走向獨立,是一個人開始獨立決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時期。在他們的心理活動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點就是情緒、情感的日益豐富,表現為充滿活力、有熱情、重感情的特點。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樂欣賞課中都能得到體現,為學生提供了一方情感體驗的熱土。記得一次評優課,欣賞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先分主題、分段落,形象的欣賞,再完整的欣賞全曲,教室中一片“靜寂”,只有音樂在師生的心中跳躍,此時學生的主觀性被調動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和音樂自身的表現緊密結合,聽覺、視覺、感覺、知覺全部被打通,情境交融的去欣賞這首作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魅力不可回避,不管是否熱愛音樂,音樂都會無保留的傳送給每一個人,甚至有時會帶有一些強迫性,只要是有聽覺,音樂會用它特殊的方式與情感連通。音樂結束了,消失了,它留在每個同學的心中這真摯的情感,不正是學生們所應具有的和正在尋找的嗎!
4 、與時代相結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獲得情感體驗
別林斯基曾說:“不管哪一種音樂都反映一種情感,只要有情感,機械表達的可怕單調的印象就沒有了”①。情感的表現可體現在古典音樂之中,也可體現在通俗、流行音樂之中。學生平日所接觸的是大量的通俗音樂。如在課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課上找一點時間、機會給學生們自己, 5-10 分鐘,聽一些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可以放松他們緊張的神經,建立師生的溝通,使學生的音樂情感得已自由的發揮。課前教師要進行篩選,如雅尼音樂,帕瓦羅蒂與流行歌手共唱《我的太陽》、《飲酒歌》等。小型的音樂欣賞會更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自娛自樂,同學之間相互影響,同學們欣賞水平和品味在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表演,臺上盡情的表現,臺下真情相伴反響強烈,情感投入越多,興趣就越濃厚。學生的性格、愛好等方面有差異所以選取不同風格的音樂與之相適應,相信會在某一時刻與他們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綜上所述,我認為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首先對音樂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其次欣賞者要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和了解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換句話說,欣賞者要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這是欣賞者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當然,我又認為問題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音樂欣賞者的欣賞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個欣賞者都只能根據自己的不同生活經驗來體驗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因此,我們可以再從另外的角度去論證音樂欣賞活動是一種欣賞者的主體活動,欣賞者意識中的樂曲,必然滲透著他自己的主觀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創作這首樂曲時的感情體驗完全一樣。也就是說,音樂欣賞活動中主體與客體(欣賞者與被欣賞的樂曲)的關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證統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