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碩
有些星辰,有兩個名字。在哲學家眼里,在天文學家眼里,在詩人眼里,在我們眼里,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樣子。
戰爭也是。它從漫天飛揚的塵土里來,從遙遙望見的黎明之前來,從大風揚起無數層層疊疊的書頁急速翻動的邊緣里來,從遙不可及的神明那里,如神諭般破空而來。
可我想說的戰爭,不來自戰士,不來自政治家,不來自歷史學家,不來自刻意被模糊被虛構的時間碎片,這是孩子講述的戰爭。他們澄澈透亮的目光里,蒙著灰黑的保護色,任何一滴無辜的孩子流下的淚水,都孱弱地折射出滔天戰火中所有不知所措的存在。
什么都比不上一滴孩子的淚水。
我想起季娜·科夏克,這個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我還是想你,媽媽》中記錄的真實人物,在她恍惚的8歲那年的夏令營里,她被帶上火車,枕頭套里塞滿了白糖,隨著人群毫無目的地駛向大后方。
沒有床和被褥,沒有任何食物,沒有鞋,沒有媽媽。在每一個躺在稻草上冰冷的夜里,對死亡的害怕驟然涌現:或許媽媽正奔向火車站,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之中,她哭著尋找她的孩子;或許穿著皮靴留著大胡子兇神惡煞的德國兵推搡著她,他們朝著媽媽的臉開槍,那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臉呵!然后媽媽躺在了粉紅色的落滿鮮血的地上,她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所有的血沃之地里生長出恐懼的藤蔓,所有散落的回憶里長出了溫柔的歌謠。
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次一次聞見細細長長的糖果的香味,一次一次咽下樹皮和嫩芽的苦澀;一次一次看見暖烘烘的窗子上浮起氤氳的蒸汽,隔開外面的寒冷,一次一次在半夜醒來,火爐已消失不見,小手緊緊抓住的,是粗糲刺痛身體的干草;一次一次握住這世間最溫熱的手,一次一次合上眼在黑暗里描摹淡忘的媽媽的模樣。無數個放聲大哭的夜晚,無數面冒著寒氣的墻壁,無數張香甜而深情的臉龐。一次一次點亮手里的希望,又一次一次在絕望里尋找生命的光亮。
爬上火車,跳下火車,走上火車,跑下火車,以為所有的火車都應該開往明斯克,以為媽媽奔向火車站的時候奔向了我。沒有人敢說出這個詞——所有的溫柔愛撫,所有哼唱著的鄉音,所有清晨睜眼望見的安心,所有的一個孩子擁有的全部愛,都來自媽媽,都獻給媽媽。
二戰結束很多年了,而季娜仍說:“我已經51歲了,可我還是想媽媽。”
童年結束于什么時刻——你不再相信有圣誕老人,你走路開始繞過水洼兒,你深夜跑進衛生間,已經不再相信有什么會吃掉你。你吻過書本上所有的人像,你看見廣場上的鴿子在一瞬間呼啦啦扇動翅膀四散飛起,你看見大地戰栗著,夜幕被撕扯成碎片,你若早知道這是最后一面,無論如何要多看她一眼。
戰爭開始了,就這樣,童年結束了。
阿列克謝耶維奇說,我把世界當作聲音,當作顏色來看來觀察,就像它本該有的樣子。我從她的眼里抵達那顆星辰,看見完整的破碎時間,看見無數眼淚從臉上紛紛而落,看見童年消失于一聲嗚咽,再漸漸看見戰爭遠去多年,看見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而不管那星辰有幾個名字,也不管這幾個名字怎樣裝點過那顆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