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向紅
〔關鍵詞〕情緒;繪畫;減壓
【課程理論依據】
本課理論依據來源于“表達性藝術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是整合多種藝術形式,并以此為媒介給個案帶來改變的一種療法,繪畫是其中的一種形式。藝術形式是內心體驗的外化形式,這些外化形式使難以捉摸的內在體驗變成可以看得見的和觸摸得到的外在形式,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表達性藝術療法就是通過創造過程來喚醒創造性的生命力能量,從而取得療效,其魅力在于這是一種心像思考,這種心像思考的歷程常常能啟發更多的想象及靈感,促進創造力及洞察力的產生,同時也可以減少防衛,讓人在不知不覺、無預期的情境中把內心的真實狀況表達出來。繪畫的過程就是一種無聲的、無意識的敘說,情緒通過圖像的象征意義得到表達、宣泄和釋放。同時,圖像具體可見,繪畫者可透過觸摸、觀看等感覺動作來比較自己與他人的相同與相異之處,最后透過對作品的掌控與支配,找回自我掌控能力。
【活動目標】
1.以繪畫及敘說方式做表達、宣泄、分享。
2.在分享中發現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之處。
3.在分享中懂得傾聽別人。
4.篩選需要個別心理輔導的案主。
【活動重點】
通過繪畫這一藝術形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無預期的情境中把難以捉摸的內在體驗變成可以看得見的和觸摸得到的外在形式,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
【活動準備】
油畫棒、A4紙、課件
【活動對象】
小學中高年級
【活動過程】
一、自我評估
1.回憶一次與爸爸、媽媽發生沖突、甚至被打的經歷,選一個顏色來象征這個情緒事件。
2.在第一張紙上做自我評估(根據事件對自己的影響調整油畫棒在A4紙的位置)此情緒事件對個人產生的心理沖擊。
3.觀察此事件對他人的影響程度。
4.闡明情緒的個體性。
設計意圖: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體驗,是感受的外部表現。情緒沒有對與錯,不同的感受就會有不同的情緒。通過“自我評估”這一環節讓學生看到同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懂得尊重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也允許自己和別人不同。
二、認識自我——涂鴉
1.非慣用手涂鴉:邀請學生用剛才選擇的情緒色在第一張紙上用非慣用手涂鴉,鼓勵學生直接去“做”和“畫”,以此代替“想”的暖身活動,幫助學生將自己最原始、抽象的圖樣呈現出來。非慣用手涂鴉,可以減輕學生對創作好壞的焦慮。
2.慣用手涂鴉:邀請學生拿出第二張白紙,選一個此刻的心情色彩,用慣用手在白紙上涂鴉。涂鴉會喚起學生早期涂鴉的經驗與記憶。教師評估學生心理反應狀態。
3.畫線條:邀請學生拿出第三張白紙;選一個顏色,畫一條“平靜的線”;選一個顏色,畫一條“生氣的線”;選一個顏色,畫一條“悲傷的線”;選一個顏色,畫一條“快樂的線”。
視覺分享彼此線條呈現方式(色彩與線條的獨特性)。
設計意圖:從非慣用手涂鴉開始,以此減輕學生對創作好壞的焦慮,通過涂鴉喚起學生早期涂鴉的經驗與記憶。從涂鴉過渡到線條,讓學生的表達方式更有意圖性和控制力。視覺分享彼此的涂鴉和線條,由此看到同樣的情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為不同,所以世界很精彩。
三、表達自我——想象情緒事件圖像
1.拿出第四張紙,畫“想到這次情緒事件時,如果你可以用色彩、線條、圖形來呈現,你會如何去畫這張圖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體寫實的描繪)
2.創作完,做視覺化的冥想——讓自己在心里面想象、回顧剛剛畫的作品的每一部分,它讓你想起了什么?圖上的象征性意義是什么?
3.請學生各自在小組內兩兩分享,然后邀請每組一位學生在班級分享,確認他人與之相似的感受和看法(可舉手),教師對學生的反應加以正常化,提供支持。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創作可自我整理情緒事件的沖擊圖像,有敘說、釋放、整合的功能。將情緒“具象”“外化”,讓學生可以身處“他者”的位置來述說情緒的故事。教師同理分享者的故事,帶領他探索自己的期待,回到當下,找到滿足自己期待的方法,提升其調節情緒的能力。
四、賞識自我——看見過去,邁向未來
1.拿出第五張白紙冥想智慧老人現身——獲得能量,畫下萬一日后有類似情緒事件發生,我有更多準備時,會如何應對的圖像。
2.團體討論:與先前作品的不同;分享我已經學到的一些正向經驗;自我欣賞的部分。
設計意圖: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在最后這個環節里教師幫助學生提煉自身擁有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學會在未來的生活中積極、樂觀地看待沖突、化解沖突。
【課后反思】
“‘畫說情緒”一課筆者曾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級執教過,每一次課上學生都會有充滿創造力的表達,讓我深深地相信當我放下預設、放下好與壞、對與錯的評判,就這樣深情地凝視著他們時,生命力就會在自由受保護的空間里自然而然地流淌,而情緒也因為被見證而得以轉化成邁向未來的動力。也曾在這樣一節課發現了一位帶有童年創傷的孩子,他在作品中表達了他的憤怒和攻擊,課后我給他做了六次沙盤游戲治療,因此他的焦慮得以釋放,現在能夠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稍顯不足的是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有時候顯得倉促,來不及讓更多的學生做分享,以及更全面地篩選需要個別心理輔導的案主,所以決定今后嘗試把這節課延長至1小時,對課程效果有所比較后不斷完善該活動。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東洲小學,南通,226100)
編輯/劉 揚 終校/劉 芳 高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