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2016年12月12日,江北區觀音橋。
首屆重慶文化惠民消費季在這里開幕。
天還沒亮透,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朱茂就帶領干部職工匆匆趕到活動現場。
上午10點,市文化委精心籌備長達數月的文化消費季活動,正式拉開大幕。
細雨綿綿,朱茂和同事們一度擔心這陰冷的天氣會澆滅人氣。隨著人群越來越密集,大家緊繃的心終于放松下來。
活動現場的由冷及熱,也像極了重慶文化產業近年來的發展軌跡。
培育先鋒
市文化委的干部職工,都親歷了這幾年重慶文化產業的深刻變化。大家的一個共同感受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滿足基本文化需求以外的空間將越來越大。
而這個空間,就需要文化產業來填補。
據市文化委產業處統計,最近三四年,我市平均每年新增文化企業1.5萬戶。
“在這如火如荼的發展勢頭下,該如何引導文化企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為此,市文化委一直在不斷探路。
2014年11月,市文化委啟動實施成長型文化企業培育計劃,將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具有發展潛力的文化企業納入培育計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形成我市文化市場體系的有力支撐。
萬州三峽繡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就是培育計劃的受益企業之一。
2013年,這家作坊式的小工廠,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在大生產時代卻堅持精雕細琢的三峽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一行人在廠房里走來走去,認真觀看幾十個工人的手工刺繡。
“公司要想做大做強,就要學會運用現代科技的力量,為傳統手工藝插上騰飛的翅膀?!庇^看良久,有人建議道。
“我們也正在進行生產標準化的探路。”三峽繡公司董事長史磊說。
“公司發展可以分成兩條線,一條搞研發,主要是手工制作,產品量少價高,還要去參賽,以提高知名度;另一條用機器設備生產,走量?!蹦侨司唧w說道。
經過思量,三峽繡公司采用了這一建議,投入200多萬元引進科技公司,用現代科技提高勞動效率、提升質量、降低成本。
這些前來三峽繡公司參觀的人,就是市文化委的干部。
這幾年,市文化委對萬州三峽繡給予了持續不斷的關注和支持。
正如當初所預言的那樣,科技的力量真的為這門傳統手藝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如今,萬州三峽繡已從一個作坊式的工廠,成長為擁有500多名員工的企業,公司還在重慶之外的6個城市設了分支機構。
在成長型文化企業培育計劃的助推下,一批文化企業很快成長起來。
轉化動能
2013年,是斯威特鋼琴有限公司發展極為關鍵的一年。
因為這一年,它終于找到了“組織”。
2013年,市文化委在調研中發現一個突出問題。
“從全國平均值來看,文化產品的生產制造要占到文化產業的40%,但重慶只有24%。”市文化委經過調研發現,重慶在文化產品的生產制造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當將這個空間轉化為有效動能。
于是,市文化委開始在全市范圍內挖掘文化產品生產制造領域內的企業。
“我們區有家鋼琴企業干得不錯!”北碚區文化委推薦了斯威特。
沒過多久,市文化委產業處的干部們來到北碚。
大家穿過北碚城區,進入童家溪鎮,再走過一條狹窄的小路,才到達這家鋼琴公司。
斯威特在這個偏僻之地租地建房,但廠房并不標準,原材料也到處堆放。
這一行人的到來,讓斯威特總經理孫家稀有些吃驚——在此之前,這家公司只顧埋頭生產,從未主動尋找過“組織”。
而放眼重慶,還有不少像斯威特這樣的文化產品生產制造企業“養在深閨人未識”。
“公司的銷售怎么樣?”參觀時,有不少人關心斯威特的經營情況。
“產品供不應求。你看,工人們搞都搞不贏?!睂O家稀如實回答。
這個回答讓大家有些咋舌。
原來,這家看似不起眼的公司,因鋼琴質量過硬,產品供不應求,在西南地區極具競爭力。
“有這么好的發展優勢,應當將品牌打出去啊?!睂Υ?,市文化委幫斯威特理清了發展思路,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促進了斯威特發展思路和經營理念的轉變。
2013年,斯威特的年產值是4000萬元,2016年已突破億元大關,同時還被評為重慶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自從找到‘組織,路子走得更寬了。”孫家稀說。
這幾年,市文化委大力挖掘文化產品生產制造領域內的企業,并進行重點培育。如今,文化產品生產制造領域在整個重慶文化產業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30%。
增量價值
2016年,江北區觀音橋的“北倉”著實火了一把。
“北倉”原本是重慶紡織倉庫。隨著紡織行業的衰落,這個倉庫一直閑置在繁華的北城天街附近。
2016年10月12日,“北倉”以另一個身份——“中復·北倉”文創園再次亮相。
經過一年多的論證,“北倉”最終確定以文化藝術為主體,帶動周邊消費、娛樂、文化創意、產業孵化等板塊的園區定位。
改建后的這座百年建筑,有城市公共圖書館,有供游人駐足停留的休閑商業場所,也有各類藝術展覽……走進北倉,復古的工業氣息和文化氛圍立即撲面而來。
2016年,和“北倉”一樣火的,還有貓兒石文創園。
貓兒石文創園的前身是貓兒石原白貓廠舊址。改造后的貓兒石文創園,結合了“互聯網+”模式,打算引進全國各地的文化“創客”。
在開園之前,市文化委將貓兒石文創園的招商資料發給各區縣文化部門,幫助其招商。
出乎意料的是,貓兒石文創園開園還不到3個月,招商成功率就達到了80%。
“合理利用城市中的閑置廠房、倉庫、樓宇、老建筑等,一方面能降低開發成本,另一方面也能為文創人才提供創意空間?!敝烀f。
由于單個企業的影響力弱,為了形成品牌效應,市文化委正有意識地引導企業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企業集聚區。城市存量建筑的升級改造,正是打造特色企業集聚區的重要途徑之一。
目前,重慶已建成N18文創園、黃桷坪藝術園區、貓兒石文創園等文化創意園區,它們是盤活存量房產、發展文化產業的典型代表,也為重慶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出另一種增量價值。
打通全局
最近幾年,市文化委產業處處長陶宏寬養成了一個習慣——堅持每周利用休息時間看一場電影。
半年前的一天,52歲的陶宏寬像往常一樣,來到解放碑一家電影院。
電影院里除了他,還有兩對年輕情侶。
看到這位頭發有些花白的中年人走進影院,年輕人忍不住笑了。
“你知道我看的是什么嗎?我看的是《誰的青春不迷?!贰!碧蘸陮捫χf,“年輕人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我必須要去了解他們喜歡什么、關注什么?!?/p>
作為文化產業的末端環節,“消費”具有撬動整個文化產業的力量。
2016年,市文化委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文化消費上。
但刺激文化消費,卻又是一件異常艱難的事。
隨著全國首批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名單出爐,重慶成為26個試點城市之一。市文化委決定借此東風,來刺激重慶的文化消費。
為了提高影響力,重慶市政府將文化消費試點范圍擴大至重慶全域。
“如何撬動全域消費呢?”在進行活動策劃時,這一問題耗費了大家不少精力。
為了結合年輕人這個消費主體,市文化委牽頭成立了文化消費者聯盟,將1000家文化領域里的排頭兵企業聚集起來,策劃了一系列活動。
2016年12月12日,首屆重慶文化惠民消費季如期開幕。
這天,陶宏寬和同事們一直守在活動現場。嘈雜聲中,他的手機突然響了。
“請問是陶處長嗎?”
“嗯,我是?!?/p>
“陶處長您好,我是四川美術學院的一名學生,現在注冊了一個文化企業,‘文化消費者聯盟我還能參加嗎?”
“能啊,這扇門永遠都是敞開的!”陶宏寬笑著回答。
掛了電話,陶宏寬又被拉回至熱鬧的活動現場。對于重慶的文化產業來說,這又何嘗不是推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