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典珍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071-02
計算內容在小學數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廣大數學教師一直很重視這部分的教學,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他們今后參加工作所必須的最基本技能。那么,運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構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數學計算課堂呢?
一、嚴格教學要求
新課標在計算教學上要求達到三個層次,具體地說,就是根據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區別對待,對一位數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達到熟練;對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萬以內的加減法和用一兩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要求達到比較熟練;對于三位數乘、除多位數的筆算只要求會算。在小學階段 ,特別是小學中低年級,是計算教學的重要階段,必須過好計算關。
二、講清算理
新課標強調,“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掌握計算法則關鍵在于理解。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么要這樣算。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能促進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能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如教學“需要進位的筆算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一課,例題是 36€?,最簡單最省時間的方法是直接列豎式教給學生“二六十二,二三得六,六加一得七”,但“為什么要進位”“怎樣進位”對一些學生來說,還是沒搞清,而這恰恰就是本課的難點。
三、注重思維訓練
1.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
過去計算教學以“算”為主,學生沒有“說”的機會。現在稍為重視“說”的訓練,但缺乏說的指導。因此必須給學生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
2.提倡算法多樣化
“新課標”對計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準,而是看誰的方法多——“算法多樣化”。提倡“算法多樣化”,實質上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提倡個性化的學習。在課堂上我尊重每位學生的想法,用激勵性的語言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表達、交流、發現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從多樣化算法的討論中、從小組交流中,聽取別人的意見,把別人的思維精華納入到自己的認知領域,以提高和發展自己,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加強直觀,重視操作、演示,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思維是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表象,并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在操作時要讓學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語言表述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如第一冊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配合直觀操作,突出計算規律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湊十”過程,邊動手,邊思考,用操作幫助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重視口算
口算是不借助于任何計算工具,依靠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并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它具有方便、快速、靈活的優點。經常進行口算練習,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深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1.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
“新課標”強調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要呈現給學生大量的現實背景,從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深刻地理解數學,認識生活。這就要求教師能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或用生活題、對話題的形式、或用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方法賦計算式題予生活的活力。
2.感受計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還要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比如估算:除了在課堂上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養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中提高。如估計一篇文章一頁的字數,到圖書館估計書架上書的總數,在做操時估計全校的人數——通過這樣的估算實踐活動,逐步掌握、優化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習慣,提高數學素養。
五、培養認真、刻苦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計算習慣是課標的要求,也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大量事實說明,缺乏認真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小學階段應該培養哪些良好的計算習慣呢?
1.校對的習慣。計算都要抄題,要求學生凡是抄下來的都校對,做到不錯不漏。
2.審題的習慣。這是計算正確、迅速的前題。一要審數字和符號,并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系。二要審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審計算方法的合理、簡便,分析運算和數據的特點,聯系運算性質和定律,能否簡算,不能直接簡算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使運算簡便,然后才動手解題。
3.養成仔細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要求按格式書寫,字跡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貼,保持作業的整齊美觀。
4.養成估算和驗算的習慣。這是計算正確的保證,驗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首先要掌握好驗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重要環節來嚴格要求;再次要求學生切實掌握用估算來檢驗答案的正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