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片引退,數字領航
IMAX影片的出現,可以說是電影發展至今最為成熟的表現。投射在巨型銀幕上的令人驚嘆的、水晶般清晰的圖像,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析度,IMAX影片采用了特殊的65毫米底片及專用攝影機攝制,再沖印成70毫米膠片,影像尺寸達到69.6毫米×48.5毫米,即“15/70”格式——膠片每格上有15個齒孔。因此,IMAX影片的每格畫面的感光面積是普通35毫米膠片的10倍。但缺陷是膠片的拷貝非常笨重,放映時需要專門的起重設備或集合多人之力才能搬動。
隨著高速發展的數字科技時代到來,高科技的產物——數字電影誕生。影片通過數字文件形式發行或通過網絡、衛星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用戶。避免出現膠片因光源照射導致的老化、褪色,還可以憑借充分的像素穩定性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這也意味著承載了無數溫熱回憶的膠片電影時代正在緩緩謝幕。
逼“幀”畫面,全新變革
目前國際上,電影普遍采用每秒24幀拍攝技術,放映也采用此標準。什么是“幀”?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作一幀。電影中,每一秒會收錄24張連拍圖片,組成一秒完整的連續影像。人類視覺暫留現象恰好符合每秒接收24幀的標準,不會察覺到畫面中斷,所以24幀的拍攝及播放標準已經延續了近百年。
隨著技術的革新,24幀電影的弊端也開始明顯暴露。遇到快速運動或搖移的鏡頭,圖像就會出現抖動或者頻閃。于是這一標準在2012年12月《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出現了變化,這是第部采用每秒48幀拍攝及播放的電影。畫面的清晰度和平滑度大大增強,咕嚕的表情更豐富,面部捕捉技術也發揮到了極致。48幀意味著在遇到動作、槍戰、飛車等動態場景時,畫面不再出現拉絲,細小的高速運動細節,可以更為真切地顯示出來。比如,在《X戰警:天啟》的拍攝中,快銀的出場秀拍攝達到了每秒3200幀,實現了“時間靜止”的“快銀時間”。
電影《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則打算用60幀的極致畫面打造《阿凡達2》。等到李安上場,他直接將原有電影拍攝中的每秒幀數提高5倍,采用索尼最新型的F65攝像機,用120幀每秒的超高幀頻進行4K清晰度(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屬于超高清分辨率)下的3D拍攝。戰爭題材電影《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便是這次瘋狂逼“幀”變革的最終成果。
空間“變聲術”
最初在電影膠片上保存音軌時采用的是單聲道系統。隨著立體聲的普及,電影膠片上的音軌很快擴展到雙音軌,并逐步發展到多音軌。Dolby Digital環繞聲系統從5.1到7.1聲道的變遷,逐漸減少了聽覺上產生聲場的偏差。
電影拍攝技術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電影放映的發展。不管是銀幕還是音效,都將觀眾帶入一個真實的觀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