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杉
說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相信你的腦海里已浮現出姿態典雅、比例勻稱,有著優美面容的畫中形象,這種來自于文藝復興發源地意大利的繪畫風格,確實成為后世西方古典繪畫的楷模。如果,還有一個畫派可以與其分庭抗禮,便是尼德蘭畫派。
意大利繪畫氣勢恢宏,尼德蘭畫派則精巧纖細,有著“于細微處見精神”的細膩。名作《阿爾諾芬尼夫婦像》,相信即便不是身處美術圈里的你,也略有耳聞。它的“身影”頻頻出現在美術教材中,影視劇里還曾惡搞畫中男主角,說他像普京。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畫家楊·凡·艾克對一場婚禮現場的真實記錄。繪畫手法嚴密而細膩,對事物的描繪精準而逼真。男女主人公背后不大的鏡子里,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的背影,還能看到與之相對的另外兩個人,而其中一人便是作者,小鏡框的四周還鑲著十幅耶穌受難圖,圖像細小至極,幾乎辨別不清,卻又真實存在。鏡子左側懸掛的念珠,更是顆顆立體逼真。男主人帽子的質感,女主人皮草上的絨毛,小狗閃亮的眼睛,都被精之又精、高超細膩的繪制手法,“拍攝”了下來。
這細膩,并不僅僅限于對于客觀事物的表層描繪上,楊·凡·艾克還賦予了畫作中人物以豐富的感情,畫面像是會說話,幾乎每一件物品里都似有呼之欲出的“戲”。吊燈上的白色蠟燭象征著純潔,而燃燒著的蠟燭釋義為基督的復活,象征永恒的生命,置于男女主人上方,暗示為通向天堂的光明——上帝之光。床頭的木雕裝飾,寓含圣·瑪格麗特的故事,男人背后的四顆橘子,是富裕的隱喻。最令人感動的是夫妻兩人互搭的手,宣誓出對于婚姻的承諾,男人舉至胸前的右手,象征矢志不渝的愛情。
這是尼德蘭畫派不同于其他畫派的特別之處,他們將文藝復興的精神更多地體現在對世俗風情的描繪上,表現的不是那些想象中的理想化形象,而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形象。
如果說,在繪畫技術的貢獻上,意大利畫家發明了透視法,并將人體解剖原理應用到繪畫中,那么尼德蘭畫派的貢獻爆棚,絕不亞于他們。
楊·凡·艾克,是尼德蘭文藝復興奠基人中貢獻尤為突出的一個。如果沒有他,被譽為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恐怕將無法擁有神秘的微笑。
在楊·凡·艾克之前,畫家作畫時大多使用雞蛋液調和植物或礦石粉末作為顏料,畫在石膏板上,俗稱“蛋彩畫”。這種顏料要求畫家在創作時精神高度集中,下筆慎之又慎,萬萬不能畫錯。因為它一旦出手,干得極其迅速,且無法修改,真所謂一失手成千古恨。試想一下,當達·芬奇拿著畫筆,傾盡幾年心血終要完成傳世之作《蒙娜麗莎》時,“啪”的下錯一筆,豈不欲哭無淚。
楊·凡·艾克表現出了他極高的革新和改進能力,他嘗試用亞麻仁油代替雞蛋,按照特別的比例,調試出一種新型繪畫材料——油畫,不但使畫作干得慢,易于涂改,還可多次敷色。畫家們便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節奏,想怎么畫,就怎么畫。
楊·凡·艾克的神奇顏料和繪畫技術上的革新,為油畫的發展開闊了道路,此后的繪畫大師們,皆得益于此。
尼德蘭畫派的出現,不僅豐富了當時的繪畫風格,顛覆了西方藝術史,更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繪畫時代,為西方美術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