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秀+黃玲玲
摘要:高職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有兩種典型方法:一是傳統的順序教學法,二是試錯教學法。順序教學法是目前實踐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但其局限在于所培養的學生在ERP環境下運用會計信息系統的綜合實踐能力是較為脆弱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會計信息系統靈活解決問題、適應新環境、新變化。對此,本文提出試錯教學法,該方法使學生通過科學試錯有效培養會計信息系統的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試錯教學法;會計信息系統;高職會計;教學方法
一、高職會計信息系統兩種教學方法對比
高職會計信息系統課程要求學生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熟練掌握會計信息系統中財務會計模塊的功能和基本操作流程,掌握會計信息系統中供應鏈、人力資源等模塊的業務流程,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具備會計信息系統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由于目前市場上會計信息系統產品的不斷更新發展,課程培養還應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開發。
傳統順序教學法一般通過常規教學手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完成實驗任務。其教學基本過程主要有三個步驟:一是教師提供模擬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實驗資料;二是教師講解及演示操作流程;三是學生根據講解及演示上機操作完成實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努力做到實驗指導書的系統功能介紹詳盡,實驗數據準確無誤;詳細講解或演示操作方法;實驗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錯誤。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充滿假設性、理想化的企實驗資料,遵照詳盡的實驗操作步驟和教師演示,利用準確無誤的實驗數據力求順利得出統一的、正確的實驗結果,完成實驗任務。在該模式下,學生實驗成功率高,學習過程較輕松,但通過此種模式學生所獲得的系統綜合運用能力是相對片面及脆弱的,當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復雜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
真實的企業環境往往是復雜的,而學校教育過程中為了更順利的訓練學生某部分技能,往往對實驗資料或教材進行整理與加工,采用理想化的實驗資料及數據進行教學和訓練,如“假設不考慮企業所得稅”,“ 假設不考慮相關稅費”等等。這就導致了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背景與企業實際環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面對更復雜的實際崗位工作,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問題。尤其是現代企業中利用會計信息系統來實現的會計崗位工作,學生不僅需要知道當前業務的記賬憑證應如何填制,還需要知道該業務所涉及的企業內外部流程、相關原始單據的真實性、過程是否合規等等,并借此通過單據在系統中生成記賬憑證。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熟練掌握會計信息系統的功能結構及業務流程,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清楚的邏輯思路。
因此提出在高職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引入試錯教學法,通過試錯教學法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試錯教學法的“試錯”是指學生“嘗試錯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重難點,巧妙設置障礙使學生犯錯,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查找錯誤,識別錯誤,改正錯誤,進而做到在后續實踐中防范錯誤發生[1]。相比傳統順序教學模式,其實驗過程雖然略有坎坷,但學生通過嘗試錯誤,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各項功能有了更廣泛更深刻的認識,并且掌握了不同情景下修正錯誤的方法,這極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二、試錯教學法的簡介
試錯教學法的過程可以歸結為五個步驟:教師設置出錯條件——學生犯錯——分析錯誤——糾正錯誤——防范錯誤。
“教師設置出錯條件”是指教師根據課程的教學目的及重難點進行構思,設置能夠引發學生在后續操作過程中發生錯誤的背景條件。出錯條件的設置應當形式恰當、時機恰當、在可控范圍內,教師設置出錯條件是試錯教學法的起點和關鍵環節。“學生犯錯”是教師設置出錯條件引發的結果,由于會計信息系統中內部控制理念的應用,系統的任何違規操作,均會跳出錯誤提示,這就為本門課程采用試錯教學法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條件,學生在犯錯后能夠主動或者被動的發現錯誤。“分析錯誤”是指在發現錯誤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錯誤結果或系統出錯提示,解構錯誤事項,分析錯誤原因。“糾正錯誤”是指通過修正或消除引發該錯誤結果的操作,而使業務操作回到正確的軌道上的過程。“防范錯誤”是指學生通過“分析錯誤”環節找出導致錯誤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從經驗及專業知識上具備防范錯誤的再次發生的能力。并且學生通過“糾正錯誤”的過程了解錯誤所帶來的錯誤后果及工作低效率,從情感上積極拒絕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
三、試錯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及意義
試錯教學法,理論上源于美國桑代克提出的“試錯學習理論”,桑代克指出學習過程是通過嘗試錯誤使無關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最終形成正確反應的過程。[1]高職會計信息系統教學過程采納該方法的初衷在于讓學生“將錯誤犯在學校”。會計信息系統作為會計人員在工作環境下實現崗位工作職責的最主要方式,即便專業能力突出、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在使用系統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差錯或失誤,更何況專業水平有限經驗尚淺的剛畢業的會計學生,這些學生在工作中遇見問題不再有教師協助解決,往往束手無策。為了減少這類現象的發生,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在會計信息系統教學中采用試錯教學法。該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校獲得解決操作錯誤的本領,并且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系統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系統運作機制。
以ERP環境下的普通銷售業務為例,傳統順序教學法下,學生學會利用銷售發票生成主營業務收入的憑證,利用銷售出庫單核算銷售成本。但是在試錯教學法下,學生通過犯錯改錯,不僅掌握以上功能操作,而且能夠摸清銷售訂單、銷售發貨單、銷售發票、銷售出庫單之間的數據傳遞關系,學會在不同環節出現錯誤時進行準確修正,在充分了解各項單據功能的基礎上熟練應對特殊銷售業務的處理,如直運業務、一次開票分批發貨業務等。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會計信息系統,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某項業務的操作流程。
四、教師“設錯”的注意事項
教師設置出錯條件是高職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關鍵環節,教師“設錯”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應當有“目的”地設錯
教師設置出錯條件應當根據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及難點,進行巧妙設計,充分考慮該錯誤條件設置導致學生犯錯、分析錯誤糾正錯誤及防范錯誤能否達到教學預期成果,而不是隨意隨機地設錯。
(二)應當設置“可控”的錯誤
設錯環節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經驗要求較高,教師必須充分地了解會計信息系統,了解任何一步操作錯誤將產生的影響;必須積累足夠的教學經驗,深諳學生在各項操作環節中可能產生的錯誤點;必須有足夠的學情分析,確保學生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以分析、解決教師設置的錯誤。因此教師設置錯誤應當注意可控原則,若所設置的錯誤教師自己無法解決或者無法引導學生解決,則該設錯是失敗的。
(三)應當設置“適當”的錯誤
設錯環節應當注意錯誤數量及難度的適當性。錯誤太少,達不到教學目標;錯誤過于簡單,會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錯誤過多或過難,學生無法消化吸收,打擊自信心及學習積極性。設置錯誤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具體情況掌握適當程度,使學生能夠通過一定努力來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及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新瑞.“設錯教學法”下會計電算化實驗如何“設錯”[J].唐山學院學報,2011,02:87-91.
[2]王冰.糾錯法與試錯法在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07:268-270.
(作者單位:陳碧秀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黃玲玲 碩達(上海)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