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英
農村小學古詩文誦讀習慣的培養策略
廖紅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育也在不斷發展,語文教育中的古詩文教育逐漸被重視,而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還未發展起來。本文對農村小學古詩文誦讀習慣的培養策略進行了分析,旨在培養農村學生的古詩文誦讀習慣。
農村小學 古詩文誦讀習慣 培養策略
想要培養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習慣,首先就要激發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農村小學與城鎮小學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農村的教學環境比較淳樸自然。農村學生的活動場地十分寬廣,課外活動也十分豐富有趣,所以在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可以結合這一特點進行教學。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有一首古詩文是《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文中描述的場景與農村實際的生活場景比較相似,第一句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教師對這句詩句進詳細的解釋,然后引導學生對比現實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這樣的場景時就誦讀這首詩,這樣結合生活場景的教學方法能夠逐漸培養農村學生的古詩文誦讀興趣。另外,在鄉村一般都會流傳許多經典的童謠,這些童謠也是經典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古詩文改編成童謠,這樣學生就會時時誦讀,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目前,農村小學古詩文誦讀習慣一直沒有養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村小學缺乏古詩文誦讀環境,所以農村學生對古詩文誦讀的接觸非常少。針對這一情況,小學農村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實際的教學情況為農村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古詩文誦讀環境。首先,學校應該對教室等學生主要生活和學習的環境進行整改,在走廊和教室布置古詩文等字畫,讓學生時時能夠感受到古詩文的氣息。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古詩文誦讀小組,讓學生誦讀小組在上課前進行古詩文的誦讀。還可以舉辦古詩文誦讀班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古詩文誦讀活動。長期在教室后面設置一個古詩文誦讀點,在那邊放置一些課外的古詩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還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通過以上方式就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古詩文誦讀環境,久而久之,農村學生的古詩文誦讀習慣就被培養出來了。
古詩文相對于其他文章來說,比較難以理解,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古詩文的意思,自然也不會對古詩文誦讀產生興趣。所以,農村小學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要注意對古詩文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理解古詩文所表達的意思。如:小學語文古詩文中有一首詩是《春曉》,教師在講解這首詩時,要對詩歌進行詳細的描述,讓學生理解詩歌所描述的場景,同時教師還可以抓住小鳥、風雨等意向為學生描述一個妙趣橫生又貼近生活的場景,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古詩文誦讀的興趣。同時把古詩文誦讀空間擴展至校外,每到周末,孩子們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和家長一起開展誦讀活動,讓書香不僅浸潤了孩子們的心田,也陶冶了家長的情懷。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理解古詩文所表達的意思和描繪的場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在組內就自己的理解對古詩文進行賞析,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對古詩文誦讀的興趣。
由于過去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并不是很重視農村小學古詩文誦讀教育,所以很多農村學生都沒有掌握正確的古詩文誦讀方法。所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教授學生正確的古詩文誦讀方法,教師可以跟學生一起誦讀古詩文,告訴學生哪里該重讀、哪里該輕讀,誦讀古詩文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帶有什么樣的感情。這樣就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誦讀方式。古詩文誦讀不是簡單的背誦和朗讀,而是有感情的誦讀,其目的也不只是為了讓農村學生掌握古詩文內容,還希望學生能夠誦讀中感受到古詩文的情感和中國經典文化的意蘊與內涵,所以正確的誦讀方式對農村小學古詩文誦讀習慣的培養來說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傳承,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十分重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育也在不斷的發展,語文教育中的古詩文教育逐漸被重視,但是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學生的語文能力誦讀習慣就會有很大的收獲,使孩子們的文化底蘊,日益豐厚。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農村小學古詩文誦讀習慣沒有養成。本文對農村小學古詩文誦讀習慣的培養策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希望通過以上策略能培養農村學生的古詩文誦讀習慣。
[1]趙珊珊.小學古詩文誦讀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
[2]劉禮佳.激發學生經典誦讀興趣的有效策略 [J].基礎教育研究,2014,23: 45+47.
(作者單位:湖南省隆回縣荷香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