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環
發現教育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及運用
譚玉環
初中作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形勢嚴峻。通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針對學生無事可“作”的現狀,筆者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不善于觀察生活,不善于發現生活中不經意就出現的真善美,更不懂得從這些看似平凡的事件背后挖掘更深層次的意義。
中學語文 發現教育 作文教學
“發現”一詞《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解釋為“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規律。”在作文教學中,此“發現”卻非彼“發現”,可以理解為幫助學生“看到或找到自己以前沒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情感”。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現狀不容樂觀。雖然反復強調學生應該多讀,多觀察,多感悟,積累寫作素材。但運用到具體的寫作當中,大部分同學的作文還是缺少個性和創造力,寫作立意、選材、表達等多方面如出一轍,矯情假意,讀來索然無味。
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接觸記敘文寫作,七年級、八年級作文仍以記敘文為主,即便如此,一部分學生提及寫作還是頭疼至極,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沒有素材可寫,沒有值得寫的,沒有發現感動的地方,沒有值得留戀的人或事。寫的作文往往題材類似,感動的事無非就是扶老奶奶過馬路,公交車讓座,考試失利后勤奮努力終有收獲等落入俗套的題材。學生感言自己是“三無人員”:無話可寫,無事可寫,無情可寫。
在寫作當中,是否真的無事可寫?答案是否定的,學生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真善美的眼睛,缺少一顆感受真善美美的心靈罷了,令人感動的事每天都在上演。
一篇題為“那一刻,我___了”的半命題作文,一位學生補充內容為“感動”,卻遲遲無法動筆。究其原因,學生回答“我每天就學校、家來來回回,真的沒有什么值得感動的人和事”。我上前詢問“今天的早餐是誰為你做的?”“是我媽媽!”再問“你的衣服平常是誰為你洗的?”學生一臉茫然回答道“也是媽媽啊!”接著再問,“你平常的家庭作業是誰為你檢查和輔導的?”“當然是媽媽咯!”這就是問題,父母不顧疲憊為孩子操勞,可很多學生認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關愛,并未發現“感動”一直都在自己身邊。
由此可見,發現教育在作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作文教學中該如何運用發現教育呢?
首先,要從身邊做起,細心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努力發現寫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寫作也是如此,要心懷感恩之心,用真誠的態度去發現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真善美。作文融合了學生的個人經歷、思想情感等,在寫作時,學生往往局限于生活中那些顯而易見的美,比如讓座、撿垃圾、幫助同學等,對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美卻缺少發現。父母努力工作,為孩子創造更好地生活條件,這是愛的體現。車輛在紅燈前有序等待,這是文明的體現。醫生連夜為病人手術,這是責任的體現。正所謂“小事不小”,寫作的素材并不一定要驚天動地的大事件,生活小事也能直抵人心,讓人動容。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篇語文課文《散步》,講述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達了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歌頌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樣的小事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學生卻很少覺察,很少將這樣的生活“小事”納入作文素材當中。對于學生而言,只需要用心感受就能發現背后的款款深情。
其次,要及時記錄自己發現的點滴,將事和情轉化為文字。在具體寫作當中,日常素材、語句的積累尤為重要。初中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學習形式過于單一,對于外界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能力有待提高。我們主張學生寫真事、抒真情,鼓勵學生用恰當的文字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寫生活隨筆,一旦有所感觸就及時記錄下來。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并且不拘泥于形式,可以任其發揮不受限制。要求學生寫周記,并且給出參考范圍或內容,例如重陽節要求學生為陪爺爺奶奶一天,母親節要求學生為自己的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題材范圍可以日漸寬廣,結構形式也可以多樣化,老師可以適當指導。字數不限,只要寫下來,哪怕只是只言片語也是大有益處的。這些看似零散的記憶,能幫助學生能打開視野,拓寬寫作思路。眾所周知,寫作的積累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如果老師限制過多,勢必會打擊學生寫隨筆、日記等的積極性。這些開放式的寫作方式能幫助學生保持寫隨筆、周記時的那種自由心態,持之以恒,逐漸形成一個較有深度的內心世界。
再次,要善于發現平凡“小事”背后的“不平凡”之處,挖掘深層次的內涵。像微創手術一般,開口小,但擊中要害。沒有情感的文章是沒有生命的,優秀的文章大多初讀味淡,再讀雋永別致。我們主張學生勇敢跳出慣性的思維圈,看到綠色不能只想到生命、活力,還能聯想到和平、寧靜等。寫到母親,不止步于母親的溫柔、關愛,可還是窺探到母親的理想和對我的期盼等,讓學生在寫作中彰顯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一篇600字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事件的選擇和處理上,要盡可能挑選典型事件,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個別事件找到事物內在的共性所在,找到這看似普通的事件背后的思想意義或社會意義。
作文教學應該還原生活的本真,發現真善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為作文注入靈魂。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三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