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素娥
創設有效情境 加強數學教學
冉素娥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關聯,在學生生活環境和已儲備知識的基礎上,創設適宜的情境,不斷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遇,不斷激勵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對學習數學充滿美好的愿景。小學數學教學的情境創設在教學計劃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創設有效的情境,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另一方面吸引學生主動積極的參加到學習活動中。由此可見,創設有效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是及其重要的。
農村小學 數學教學 情境創設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關聯,在學生生活環境和已儲備知識的基礎上,創設適宜的情境,不斷為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遇,不斷激勵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對學習數學充滿美好的愿景。由于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會有很多因素的影響,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是比較困難的。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創設情境應該有特別的計劃方案:創設接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創設具有較強操作性的情境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創設滑稽的情境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創設清新別致的情境教學,轉變學生的思維模式;正確指引學生對情境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注重學生對情境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展示本領。
創設有效的情境,一方面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洞察、遐想、研究、摸索,在發現問題、研究原因、解決問題中不斷學習。創設適當的情境,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拉近學生和學習活動的距離,增加學生的真實感受。
1.1 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學習活動進展的動力。開展學習活動,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需要,另一方面達到學習需要的目標,學習目的和學生需要都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主要原因。創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產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1.2 讓學生了解形成知識的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更多的學習重點放在知識的間接教學,往往忽視獲取直接經驗的機會。“填鴨式”的教授和學習,使學生一直處在被動學習的位置,沒有任何的主動權力和地位。
現代教學模式的重點則放在直接獲取經驗的基礎上,重視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凈化身心、塑造品格。一方面受到數學思維模式的啟迪,另一方面嘗試獲得成功的喜悅。
1.3 挖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問題是人類不斷進步和創造的開始源和加速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創設有效情境,一方面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是提高學生學習知識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1 生活性。創設有效的情境給數學學習帶來了生活的趣味。學生在經歷生活情境的過程中,一方面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生活中數學的無處不在。
2.2 操作性。思維的發展都是經歷了直觀行動、具體形象、抽象邏輯這三個方面。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模式主要是直觀行動層面,其次是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相對占據的比例較小,而數學知識的側重點偏偏就是抽象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的重點放在可操作上,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動手操作、用心感受,更好的理解數學的抽象概念和原理。
2.3 趣味性。小學數學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畢竟小學生的學習思維理念沒有完全確立,假如課堂上只是單一的講解理論知識內容,小學生會很快疲倦,不愿意認真聽講。讓小學生有歡欣鼓舞的心情來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師著重研究的重點。
3.1 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需要貼近生活,在生活中構建學生學習的基礎。生活中有較為簡單的學習規律和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增加研究欲望,不斷拉近生活和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新鮮別致。學生在熱愛生活的同時,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態度洞察生活、感知生活。
3.2 創設操作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在學習活動中的親身操作,一方面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另一方面經過有趣的學習活動安排能夠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3.3 依據情境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定向觀察能力是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經過教師正確的指導,教會學生從準確的角度看待問題,對問題進行比較和分析。
在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解決一切出現的難題,克服重重障礙,一方面結合學生的基本狀況和認知規律,另一方面依據學校、教師的實際情況和能力,為學生創設最為有效情境,以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意識,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韓兵.實施小學數學課堂生態教學之我見[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0 (09):54.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縣浪坪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