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祥
儒家美育觀與當代大學生美育實踐
趙睿祥
“禮”與“樂”、“美”與“善”、“中和”之美作為中國美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自覺。儒家美育觀成為這種自覺的審美活動的體現,它強調“中庸之道”的美育原則,不斷探索人的審美活動,對當代大學生美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儒家 美育 大學生 審美意識 審美活動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也稱作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將美學理論實施于日常審美活動和美的創造之中,體現了美學的目的、任務、功能,是美學、文藝學研究的對象。它同德育、智育、體育相互并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構成教育的統一整體,并有特殊的教育實施,又屬于教育的范疇。其目的、任務是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健康的審美情趣,崇高的審美理想,培養審美、創造美的能力,推動美和藝術的發展,使人由生物的、物質的人發展為社會的、審美的人,并使社會進入高度文明的和諧社會。”[1]P130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美育肯定審美和藝術教育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全面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心理健康的、思想和行為合乎道德和禮儀規范的合格大學生。在這個意義上,儒家美育思想體系在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是儒家美育思想的倡導者。儒家思想肯定藝術在節制欲望、修身養性、安邦治國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嘗試從多方面尋求和探討美育的方法、內容和規律,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就。“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2]P109,旨在探討育人成長的步驟和層次;“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2]P88,旨在強調禮樂相成的政治與倫理關系;“思無邪”(《論語·為政》)[2]P12,是在說對審美經驗的學習和領會過程;“《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2]P268,是在說藝術的審美功能,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2]P78,以及“中和”之美等關于審美人格修養的論述。這些內涵豐富的美育思想,投射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展現出歷久彌新的光輝。
大學生審美教育具有十分寬泛的內容。審美教育究竟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最終達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這一目的。對于這個問題儒家美育思想提供了可借鑒的內容。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2]P109,在這里,孔子將《詩》、禮、樂三者并立,認為它們都是一個人在達到仁人君子的修養中必不可少的條件。
包咸注:“興,起也,言修身先當學詩。”[3]P118詩在古代并非單純的藝術品,而是兼具了政治性和歷史性。在成文流傳下來的典籍而并不多見的春秋時期,《詩三百》不但匯集了豐富的自然地理、人文政治知識,而且其中還包含了一定數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倫理知識。基于儒家“經世致用”的入世思想,孔子認為,君子在自身的人格修養中首先要學詩。通過學詩,才能掌握相關政治、歷史、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而“禮”作為培養君子理想人格中間的一個環節,強調的是其對人的自然情感的約束和凈化作用。《荀子·修身》中有“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4]P21“禮”通過其約束作用,“……使人由對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的遵從,逐漸進入自覺習慣的高境界,與內心對理道的喜悅相融”。[5]P158“樂”則是孔子認為的達到個人情操修養和國家治理理想境界的最終決定因素。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雅樂包含著“仁”的道德要求,以其特殊的審美形式和情感影響著欣賞者的情感欲求,使審美主體在愉悅中被潛移默化,達到“仁”的境界。
“詩”、“禮”、“樂”三者的統一,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美育中各項內容的統一。通過這種階梯式的統一,使人們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最終達到身心的修養的最高境界。
借鑒這種階梯式統一的美育思想,要實現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也須從不同的教育內容入手,防止簡單化的、片面的、有失偏頗的審美實踐。首先,大學生審美教育應該從強化他們的綜合知識水平、規范他們的道德倫理觀念開始。知識的積累和道德的規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學生們從強調考試成績的高中階段進入強調綜合素質的大學階段,其中的巨大反差需要他們用很長的時間去適應。這種身份的轉變難免會帶來焦慮、迷茫和不只所錯的負面情緒。而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在這個轉變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建立興趣,同時通過恰當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道德和倫理的約束,防止他們過度松弛,是實現審美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用“禮”的行為規范幫助大學生建立有序的人際關系,使他們在良好的群體生活秩序中充分發掘自我,實現學習和生活的雙重自覺性。最后,鼓勵學生參與那些同時具備形式美和內容美的藝術活動,幫助他們在其中獲得高雅的藝術享受,并將這種藝術的美感帶入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陶冶他們的情操,浸潤他們的心靈。
大學生審美教育包含知識、倫理道德、藝術等諸多門類,通過這些方面的綜合提升,大學生最終可以達到明道、修德、愛仁的理想境界。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2]P88是孔子關于藝術與政治、倫理等關系的認識。“道”是指社會的發展規律;“德”是使政治統治得以延續的道德要求;“仁”是其中最高的道德要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達到了“道”、“德”和“仁”的要求,才能真正“游于藝”。“游于藝”不是單純地沉溺于藝術形式,而是一個同“道”、“德”、“仁”相關的概念。這個觀點從美育的特點和理想出發,將君子的人格修養看成一個統一的過程,并將以堯舜之治的要求提高到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2]P109所討論的審美教育內容統一起來,使儒家美育思想更為豐富和完滿。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不僅指向思想教育本身,而且包含有政治教育的要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覺性。有了堅定的政治理想,才能在此基礎上明確道德要求,并且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行事、正確行事,達到“仁者愛人”[6]P185的要求。因此,在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實踐中,輔導員要認清一個基本的形勢,那就是德育和美育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交相融、不可分割的關系。“人的本質在于美,美的本質在于人;人的哲學就是美的哲學,美的哲學就是人的哲學。”[7]P87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最終歸宿。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很難達到“愛人”的境界,藝術教育在審美教育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育觀概括為六藝、四教、五美,其中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在儒家看來,美育的范圍不僅包含道德方面,也應該包含自然科學知識和藝術方面,甚至還有一些技藝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無一不和君子人格修養中平心正氣的“道”和“德”聯系在一起。但是,藝術本身門類繁多,形式不一,雅俗交混,帶給人的影響也不同。對于欣賞者來說,明確藝術“美”和“善”的標準,就成了審美教育中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論語·八佾》中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2]P38孔子認為《韶》樂盡善盡美,因為它是歌頌堯舜功德的音樂,內容符合“仁”的要求,加上其樂曲本身雄宏動聽;而《武》樂是歌頌周武王的音樂,周武王征戰殺伐的手段與孔子推崇的堯舜的仁德之舉背道而馳,因此“未盡善”,但就樂曲本身而言,確也威武宏大,震撼人心,因此“盡美矣”。孔子從美和善兩個不同的維度評價了《韶》樂和《武》樂,實際上是在探討美育中藝術品的審美標準問題。藝術品既要符合美的要求,又要符合道德的要求,這樣的藝術品,才能成為審美的對象。反之,如果藝術只具備了形式美,而罔顧道德的要求,就不能成為審美的對象。
孔子關于藝術審美標準的論述,與他對藝術和政治的主張密切聯系。但是,如果將這個審美標準擴大,放置到其他審美實踐中,就會發現其指導意義也是顯而易見的。
當代社會藝術門類復雜,形式多樣,更新換代速度極快,加上網絡等新媒體傳播的推動,使得大學生接受藝術信息的途徑五花八門,接受的藝術在內容和形式上也良莠不齊。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和自律能力,就極易在那個光怪陸離的藝術世界中迷失自我,甚至誤入歧途,對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修養造成傷害,甚至導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但藝術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洪水猛獸,良好的藝術熏陶是審美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藝術欣賞這種不可或缺性和一定的不易控制性的雙重博弈中,輔導員起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如何幫助并引導大學生在浩如煙海的藝術世界中挑選出符合道德要求的、符合身心健康發展的和能提升個人人格修養的門類,主動辨別和摒棄那些充斥著低級趣味的、暴力血腥的、不利于甚至阻礙自己發展的所謂“藝術”,并堅決不參與此類“藝術”的生產和傳播,都是大學生審美教育實踐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明確了這個美與善的標準,并將它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才不會使大學生審美教育實踐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誤入歧途。
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的欲求也隨之不斷增長的今天,對于如何通過審美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物”與“我”的關系,培養他們成為合乎道德要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大寫的“人”,儒家美育思想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可借鑒的內容和方法。而對擔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輔導員來說,美育而成人的思想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而應該內化為自覺的行動,以身作則,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
[1]朱立元.美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論語[M].張燕嬰,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荀子[M].安小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5]于民.中國美學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6]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7]鐘仕倫,李天道.中國美育思想簡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阿壩師范學院紀委)
本課題為阿壩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儒家思想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性研究”(ASC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