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燕
淺談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學實踐
吾燕
古典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國小學語文在每一冊教材都安排一定數量的經典古詩詞,古詩詞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占重要的位置。但因古詩詞的形式及遣詞用句與現代漢語相差較大,再加上孩子認知水平的局限,如何調動孩子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如何帶著孩子讀詩入境,讓孩子們真正喜歡上古詩詞,喜歡上傳統文化,成了語文老師的教學重難點。筆者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邊摸索邊探究,從古詩詞理解生長點、古詩詞對話聯結點、古詩詞表達共情點等方面入手,力求全面地、系統地、多層次地探索小學階段古詩詞最佳的教學方法。
古詩詞教學 理解生長點 對話聯結點 表達共情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支奇葩,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并且還在后面附錄了70首小學階段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由此可見古詩詞的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時代的隔閡和古今漢語的差異,古詩的語言表現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難以理解的閱讀障礙,大部分孩子對古詩詞興趣不濃。而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語文老師們也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已成為古詩教學的套路。如此一來,本來意蘊悠遠、內容豐富的古詩詞大餐被變成了索然無味的“雞肋”。孩子們吟誦起古詩詞更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對于影視明星孩子們可以侃侃而談,卻不知溫庭筠是何許人也;對必讀經典名著白話版孩子們囫圇吞棗,卻絕不肯捧起原著細細翻看。學生們對國學經典和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理解,呈現令人擔憂的局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應當充分重視這種現象的存在,在課堂中重視古詩詞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詞的新思路,好好地演繹古詩詞,帶領孩子們走進古詩詞博大精深的世界,走近祖國燦爛的傳統文化。于是我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實踐探索,現談談本人一些初淺的體會與做法:
1.厚資源,尋找古詩詞理解生長點
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蘊涵哲理。古詩詞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我知道,“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習古詩詞也是一樣,于是,我在課前給孩子們推薦書籍(各種版本的鑒賞),鼓勵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收集與所教古詩詞相關的資料(包括詩人的生平,詩人寫作的背景,詩人的人生際遇,詩人的其他代表作等),再通過預習單的形式呈現預習時的收獲和困惑。這樣孩子們走近了詩人,對詩人有了初步的印象,也對要學的古詩產生了興趣。而作為老師的我,恰恰通過預習單,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將教學重點聚焦在孩子們感興趣或困惑的問題上,尋找到最佳的突破口,使自己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柳宗元的古詩《江雪》前,我讓孩子們根據預習單的提示,翻閱多種版本的《唐詩鑒賞辭典》,又利用網絡收集不少該古詩的鑒賞資料,然后靜下心來仔細地品讀。讀完那一份份鑒賞資料,孩子們發現,這樣一首樸實無華的古詩背后竟還隱藏著那么多的“精華”,還有作者那不平常的人生際遇與情感。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于保守勢力和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在永州,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于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就這樣,《江雪》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也變得豐滿起來,立體起來了。古詩中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詩人幽憤的心情?孩子們的目光聚焦在這個關鍵問題上。于是我的課堂順著這條教學線索順利展開,孩子們的理解深入,課堂發言精彩紛呈。
2.優設計,建構古詩詞對話聯結點
通過第一階段的豐厚資源,孩子們做足了課前“功夫”,他們豐富的資料品味過程,其實是將古詩詞由“薄”讀“厚”的過程。這時候我們發現,要讓孩子們了解的信息也變得多了起來。那如何把這些資料有效利用,幫助學生學習理解,這又需要經歷一個由“厚”讀“薄”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將所有資料一股腦地全塞給孩子們,而應該在鑒賞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認識,并進行巧妙的設計,使那厚厚的資料轉化成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最簡約的方法使孩子們理解古詩,建構古詩詞對話的聯結點。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任何高效的課堂學習都應從“頭”開始,好的開端能使學生迅速進入狀態。如:《江雪》課前我先從“說說眼中的冬天”開始,然后引導學生背背關于冬天的古詩詞,從而引出學習的內容。再如,我在教學《憶江南》時,先讓孩子們在悠揚的古箏音樂中欣賞江南美景,然后讓孩子們說說看著江南美景想起了哪些古詩詞,從而引出所學的內容。這樣的情境創設,好比一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扉,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課未始,情已濃”的狀態。這樣,學生很快就能進入學習狀態,進入詩詞的情境之中。
(2)詩中有畫,以畫助學:“詩中有畫”“詞中有畫”。教學時,我們可以有效地利用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如教學《江雪》時,我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再次品讀,說說從詩中讀出了怎樣的畫面?聰明的孩子們一下子就能發現其中藏著的兩幅畫面“寒冷寂寥圖”與“漁翁獨釣圖”。接著,讓學生結合詩句說說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這其實就是一個用語言作畫的過程,也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在課件圖片的輔助與音樂的渲染下,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感受語言美、意境美,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設計白樸的小令《天凈沙·秋》時,孩子們有了鑒賞資料的支撐后,我發現學生知道的實在太多,那又如何讓他們去發現去體會此曲中的意蘊呢?在曲中作者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和明朗絢麗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為主旋律的曲子。幾經思索,我最終以“畫面”做為突破口,設計了如下三個環節:先讓孩子們品味作者在小令中所展現的兩幅畫面“蕭瑟寂寥圖”與“五彩斑斕圖”;然后讓孩子們尋找作者是如何將兩個有些矛盾的畫面連接起來的;最后由畫面引發思考——同樣是白樸眼中的秋景,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呢?
由于本詩中所涵蓋的豐富的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因他們的認知結構、人生閱歷、對問題認識的深度等,使他們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學中要采用對比、聯系作者生活背景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能結合自身的情感積累,進一步地去感受、思索,從中不斷地獲得新的體驗,并力求在朗讀中體會本詩的語言美、意境美。
(3)詩意板書,圖文并茂:教師的板書也應體現詩意的特質,與課堂詩意的氛圍相融合,板書設計力求凝煉、形式美,甚至可以圖文并茂,體現形象美,無論圖、文,簡潔是第一要素。如:《江雪》一課,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 孤舟
萬徑人蹤 獨釣
本課的板書圖文結合,既簡潔明了,又巧妙地將作者的文路、學生的學路、教學的思路有效結合起來,使詩中的兩幅圖形成對比,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是學習的好助手。
3.重體悟,形成古詩詞表達共情點
古詩詞是情景交融的語言珍品,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徜徉在詩詞所營造的意境里,放飛想象,融入情感,去感受古詩詞的美。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形成古詩詞表達的共情點。
3.1 韻律吟誦貫始終。詩詞是最適宜朗誦的文學形式。押韻好的古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古詩詞,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只要我們加以留意,就會發現,好多古詩詞被譜成優美的歌曲,我們可以收集,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加以吟唱,讓孩子感受到特別的美感,也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如鄧麗君的專輯《淡淡幽情》,直接演繹了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蘇軾的《水調歌頭》等眾多宋代詞作名家的經典作品。孩子們在吟唱中走進了詩詞,理解了詩詞,感悟了詩詞中縷縷的深情。
3.2 語言形式牢牢抓。語文教學應是“語言內容理解與語言形式感悟”的有機統一,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們除了關注意境情感的同時,也應關注對仗、押韻、結構特點等“言語表達的形式”,引領孩子們去發現,去感受。在《天凈沙·秋》中自然景物(意象)并列組合的方式是該小令最大的特點之一,這也是孩子們通過觀察就能發現的,這種言語表達的形式應該讓學生了解并嘗試運用。于是,在學生了解寫法特點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的環節。在學習“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時,我讓孩子們欣賞秋天美麗的圖片,然后進行仿寫練習。由于有了前面語言形式學習的基礎,孩子們模仿起來也有模有樣:“大雁南飛,天高云淡風輕”“藍天碧水,橘黃桃紅稻香”……雖顯稚嫩,但卻韻味十足,孩子們學會了運用語言形式來表情達意,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學所期待的嗎?
3.3 拓展延伸擴思路。“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古詩詞教學也要從教材出發,適當選擇古詩加以拓展,引導孩子們不僅走進文本,更要走出文本,將課堂學習延向課外。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時,在本曲學習的基礎上,我又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為拓展資料引進課堂,引導學生采取對比歸納的學習方法,將《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作進一步地對比分析,尋求他們的異同點。
在教學《江雪》時,我巧妙地整合了一個“垂釣系列”:《江雪》《秋江獨釣圖》《小兒垂釣》《漁歌子》,重點學習《江雪》,對比略讀《秋江獨釣圖》,推薦閱讀《小兒垂釣》《漁歌子》,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于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對中國文人歷來的“垂釣”文化進行了一次探索,孩子們很感興趣,甚至有孩子嘗試著也來寫寫關于垂釣的詩詞。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帶領孩子們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感悟古詩的意境美。只要我們廣泛閱讀,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采取有效的手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情感共鳴,引導孩子們去感受古詩詞的美妙意境,必能帶領孩子們快樂地徜徉在“詩情畫意”中。
[1]吳中豪,小學語文語言文字訓練的探索[M].上海教育出版社
[2]俞平伯,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師大出版社
[4]陳元勛,小學古詩意境教學初探[J].教育藝術在線
[5]江和平,詩之韻——小學古詩詞教學意境引入探究
(作者單位:浙江金華市湖海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