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艷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研究
劉海艷
在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構建過程中,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強化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是其核心和關鍵,發揮著重要作用和影響。在本文中,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概念和重要作用進行了相應闡述,并且對其提升的有利條件和培養的途徑進行了分析。
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培養途徑
要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行有效建設,需要突出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產業中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此過程中,其關鍵和核心是對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進行有效強化。當下,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在此條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1]。
1.首先對文化自覺的概念進行相應闡述。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在文化上的覺醒,在文化發展的促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其重要的先決條件和思想基礎。通常情況下,文化自覺是屬于國家民族層面的[2]。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就是一種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主要指的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和演變等的理性把握。文化自覺所包含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主要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進程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知等。當下,我們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之下,我國的文化自覺主要指的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重要指導,將社會主義道路作為關鍵和核心,自始至終對中華民族文化起源和補充有明確的認知。
2.然后,對文化自信進行相應闡述。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主要指的是國家或者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肯定和認可。從我國的角度和實際情況來看,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一,對自身文化歷久彌新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曾經為輝煌的中華文明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其二,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認可。中華民族曾經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后來又歷經磨難,最終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據著一席之地,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繼、從未中斷的文化體系[3]。其三,對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優勢和地位做到充分信任。其四,對中華民族文化自身的發展前景做到足夠自信。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并且將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1.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呢的基本方針。在對經濟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其發揮著重要的引導和帶動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4]”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5]。”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在此情況下,文化建設領域的強大是全國人民的期望,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之下,我們需要以更加積極和主動地態度對文化建設的重大作用進行有效發揮。在此過程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對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有效促進。對于文化產業來說,其多重屬性的特征是比較突出的,同時,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重要載體,是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法。當下,需要對發展文化產業的歷史機遇進行有效應用,對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等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有一個全面、爭正確的認知。在很多的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為其支柱產業。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對經濟效益進行全面的考慮。在對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有效推動之前,必須要對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考慮和分析。
1.對我國的文化現狀做到足夠尊重。在科學家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原有傳統文化單一的局面被打破,我國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板塊交融并存的復雜格局。在此格局之下,傳統文化、外來文化、革新文化和當下新文化四個板塊相互作用和影響。從社會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此種多元文化互通共榮的格局是會長時間存在的。在此格局之下,要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必須對我國的文化現狀做到足夠尊重。此種文化現狀是在長時間中形成的,在民族文化中,傳統文化是其關鍵和核心。對于傳統文化來說,外來文化有著一定的作用和影響,是其有益補充。要對文化自信進行相應確立,必須要將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和傳統作為重要依據和基礎。所以,需要對我國文化做到足夠尊重,將此作為重要基礎和前提,對民族文化進行全面弘揚,由此,對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新文化進行有效創造。
2.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文化中,歷史觀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其理論基礎,與民族對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的認知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并且關系到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等。當下,在我國,在對待本民族文化方面存在兩種不良傾向,分別是極端民族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6]。這兩種傾向都有其弊端,對于所有的文化來說,都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也都是世界文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相互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得到發展。這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構建是非常重要的,有著一定的決定性作用,所以,需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從不同的文明中獲取養分,對自身進行發展和完善。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之下,對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有效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在此過程中,需要保持科學的態度,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對外來的文化成果進行有效吸收和借鑒。
3.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進行有效推進。首先,對于文化自覺來說,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其重要標志。在有了核心價值觀之后,文化才能夠形成體系。然后,在文化自信方面,核心價值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重要的基礎和前提。當文化自信有了核心價值觀之后就有了可靠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實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其重要的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對以人文本進行相應強調,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內核。在和諧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和影響,是其根本。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依據采取行動,才能夠對社會主義價值目標進行有效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經濟和文化之間有著相應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完善是經濟和文化進步的結果。所以,必須要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前的關系進行有效調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全面完善。
4.對功利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處理。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這種狀況的出現和務實主義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7]。不過,務實主義的工作方式只是手段。在此過程中,部分功利主義傾向出現了,導致貧富分化的產生。對于社會主義來說,其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所以,必須要對功利主義的發展進行有效控制。在堅持務實主義發展理念的前提條件之下,還需要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將務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進行有效結合,由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目標。對于社會來說,理想是至關重要的精神調控過程中行為目標選擇過程,只有將功利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處理,才能夠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息息相關,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是不能夠獨立存在的。自覺能夠促進動力的產生,而且自信能夠激發創造潛力。所以,必須要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有效提升和強化,只有這樣,才能夠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行有效開展和完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1]鄒慧.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習近平文化思維的邏輯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3):148-151.
[2]譚時康,李俊佐.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 2016,(36):98-100.
[3]賈征.淺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及其與當代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校外教育, 2016,(03):23+149.
[4]魯秀偉.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對策探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93-96.
[5]劉玉萍,張盛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向度[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03):140-143.
[6]何中華.文化焦慮·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晚清以來國人文化心態的嬗變[J].濱州學院學報,2012,(02):1-5.
[7]尹世尤,田旭明.論中國特色文化軟實力中的文化包容向度[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7-9.
(作者單位:遼寧彰武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