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娟
傳統美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李玲娟
傳統美德稱得上博大精深,已經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美德也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它正確反映了社會道德建設的水平,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文化遺產,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文化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歷史傳承。
傳統美德 思想品德 初中教學
1.前言
思想品德教學是學校德育教學的基礎課程,在思想品德教學課程中最大程度的融入傳統美德的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雖然學校已經將傳統美德的思想落實到思想品德教學課程中,但仍有許多不足,本文主要闡述傳統美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及積極作用。
2.傳統美德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2.1 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思想品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石,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素質,建設水平的高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因此,加強道德建設必須承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2 是發展思想品德的,建設社會道德的有效手段。思想品德是現實與歷史的高度統一,思想道德不是無木之本、無水之源,是源于歷史的發展,是堅韌的扎根于民族文化這一沃土結果。更是傳統美德的延續和升華。承接歷史文化和精神,就是要以中華傳統美德的背景為基礎,將傳統美德中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借助思想品德教學弘揚下去,將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3 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思想品德建設既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優秀成果,還要激發人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觀念。傳統美德規范、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和精神追求,也要求人們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在繼承和弘揚歷史文化的同時,跟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因此,將傳統美德滲透至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既是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同時也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手段。
3.傳統美德對思想品德教學的積極作用
3.1 幫助學生樹立理想觀,榮辱觀。在我國初中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都應該讓學生了解“八榮八恥”的內容及其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并且加大對我國當代中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讓學生了解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以及如何樹立自己的道德修養,使我國當代中學生都能夠正確樹立自己的理想和社會價值觀。將傳統美德滲透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還能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對未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促進作用。
3.2 培養學生言必行,行必果的社會誠信。戰國偉大的思想家墨子曾說過“: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其主要思想就是為了警醒,其主要思想就是要教育后人和學者,在為人處世時應該做到言行合一,誠實守信。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多貫穿傳統美德的此類思想,能夠使學生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品德,做一名符合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3.3 提高學生“愛國”的道德修養。我國從古至今都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既是一種民族精神,又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些都是傳統美德所歌頌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融入此類思想,既能改善傳統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特點,又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借鑒和學習古人的愛國思想,并以此為榜樣,升華自己的愛國情操,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集聚力量。
3.4 建立學生“仁愛”的高尚品德。古人提出“仁者愛人”,“君輕民重”的思想。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幫助他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思想道德遺產。仁愛也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將此類思想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從課堂上也能感悟身邊的仁愛之心,推己及人的養成關心、呵護、幫助他人的優良品德。
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入,已經使傳統美德教育成為當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儼然成為當前我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必然趨勢。通過將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既能增強下一代的愛國意識,也能提升其自身修養,同時也是當今時代的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1]王偉.創新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重要性[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8:346.
[2]傅衛利.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過程中的教育選擇──關于新版初中《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05:77-79.
(作者單位:四川省岳池縣雷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