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其明
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做到精彩而高效
牟其明
高效課堂既關注預期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又要以最優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力,發展教師的教學領導力。在教學中,將“有心者”、“發明者”、“領導者”、“傾聽者”、“思想者”集于教師一身,便能推動課堂走向精彩而高效。
高效課堂 學習力 教學領導力
高效課堂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不同層面的教師都會有自己的不同見解。筆者認為,高效課堂的基本點是比“有效”的更進一步追求。高效課堂不僅關注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還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以最優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力,發展教師的教學領導力,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理想狀態。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我以為,應從以下兩點做起。
所謂無效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脫鉤,從而導致效率極低甚至是無效的教學。有專家調查發現:目前中小學教師的無效勞動約占50%。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發現,課堂教學中過于追求形式多樣,導致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過于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導致教學環節過于花哨、華而不實;過于追求學科的整合,導致“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出現了以下幾種無效的課堂教學現象。
1.提問的無效
問得沒價值。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課堂學習活動就是在解決一個個問題中展開的。問題最核心的價值是促進師生思維的碰撞,讓師生思維在碰撞中得到發展。但往往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師生互動”,一提問就是,“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等。這樣的提問可想而知,學生的回答在“是”與“不是”之間二說一。誠然,這類無意義的問題,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問得沒方向。提問,應該是引領著思考。但是,我們一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因為指向性不明,空泛而沒中心,導致學生不知道從什么角度思考而產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回答的困惑。
問得太瑣碎。問題問得“太細”,尤其是在某些語文課上,一些叨叨嘮嘮的“瑣問”,框住學生的思路,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就像把樹苗放在小容器里生長,無法長成參天大樹。
2.討論的無效
在開展小組討論學習中,先應該是學生自己思考,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后,才與人討論。但在不少教師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提出討論題后就說:“請大家在小組中討論。”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時就開始討論,只能面面相覷,最多是極少數同學的發言。同時,給的討論時間太短,一般不到兩分鐘,一句“合作學習結束”就使討論草草收場。
3.小結的無效
由于時間緊或擔心學生不會說等原因,往往課堂小結由教師代辦,這樣就壓抑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4.多媒體運用過多的無效
在一些課堂觀摩活動中,課堂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用聲像來配合,連教師的板書、過程示范等,也非要用多媒體來代替。結果是教師難于主導課堂,反過來,多媒體卻主宰了教師。
以上的無效教學行為,我們都應大膽地刪除之。
1.教學設計做個“有心者”
教學設計是用文本形式展示教師上課的教學藍圖,俗稱教案。“有心者”的教案,應從以下幾個要素來思考、編寫和推敲:內容必須精雕細刻,體現教師自己的風格,教學過程要注重學生的參與,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2.課堂導入做個“發明者”
“導入”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發明者”的導入應大膽創新,應符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實際、課型需要、短小精悍、形式多樣等要求。
3.課堂管理做個“領導者”
管時間。教師要擁有一個“課堂時間生物鐘”,合理安排每項教與學的活動時間,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去表現、去創造。
管自己。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管住自己,別爭主角地位,為學生提供“學習與思維的機會”:把讀書與自學的機會還給學生,把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還給學生,把學生小組交流探究、發現、討論、爭辯的機會還給學生,把課堂小結還給學生。
管作業。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布置作業時,注意作業難易程度,照顧全體學生。可開展作業“變臉”大行動,把作業分為基本要求、較高要求和個性作業三個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適合自己的選擇。
4.總結評價做個“傾聽者”
在總結評價時,放心讓學生去表達,教師要學會傾聽,從多方面進行科學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獲得“學習中不斷成功”的感受和樂趣。
5.課后反思做個“思想者”
在課后反思中做個思想者。就是要求教師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環節進行反思,總結其得失,為日后的教學積累經驗。
當我們在教學中,將“有心者”、“發明者”、“領導者”、“傾聽者”、“思想者”集于一身,這一連串的疊加就一定能推動課堂走向精彩而高效。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