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才斌
打造高效課堂 提升學生幸福指數
劉才斌
在實施新課程教育教學中,特別是在思品復習課中,一些老師對此不知如何入手,又唱起了“主角”,“占領”了課堂,走上了“滿堂灌”的道路,從而使得思品復習課堂既低效,又索然無味。因此,本文著力從“以學定教”的理念出發,探尋如何打造有幸福感有生命力的高效的思品復習課堂。
思品復習課 幸福感 以學定教 因需定教
1.1 惟“師”獨尊,課堂沉悶乏味
我發現很多老師在上復習課時仍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筆記或劃書-----練習-----反饋----作業。這仍是傳統的“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教師的權威不容質疑,是課堂的中心,而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生成了課堂上典型的“聽客”和“看客”,課堂雖安靜,但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學生存在的知識缺陷很難得到彌補,學生復習效率低下,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些做法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掠奪了學生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學生的學意不濃,甚至部分學生干脆“以睡罷課”,課堂沉悶乏味。
1.2 惟“分”是圖,練習鋪天蓋地
復習課中也有部分老師課堂上試圖通過大量的練習達到復習的效果,于是課前一張復習試卷,課堂上講解試卷,再簡單的復習課本,接著課堂上又是大量的練習,課后還有試卷加以鞏固。這樣的課堂或許是分數上的“高效”的課堂,但實際上學生很厭煩,直接抹殺了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生課堂的幸福指數。于是學生也懼怕復習課,從而沒有做到“學生需要什么,老師就教什么”,而是“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得學什么”,導致很多什么學生在做無用功,被動的接受知識,課堂活力不足。
1.3 惟“新”是從,復習雁過無痕
也有部分老師在上復習課時,特別是思品復習公開課時,為了追求課堂的新意,吸引學生的眼球,對各個復習環節內容進行了大量的充實,內容非常充實花哨,最后把復習課上成了新課,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這種課堂一是推廣的價值不大,因為我們不可能每節復習課都花大量的時間查閱大量的知識進行補充;二是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課堂或許熱鬧,最后問題依然存在,復習雁過無痕。
2.1 因需定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我認為學情調查是“因需定教”的基礎,是落實“以學定教”的前提。因此教師課前要做好學情調查,合理確定教學起點,這是最關鍵的問題。教師必須弄明白三個問題:“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還想知道什么?學生自己能夠解決什么?”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學案的情況,來確定這堂課的教學起點;課中,教師要在學生對學、群學時,通過巡視指導或小組匯報等形式來把握學習進程和問題解決情況,并以此調整教師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剔除無效教學內容,選取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課后再布置練習并反饋,實際上是教師進行“二次復查”的過程。總之,“因需而教”中的“需”不僅僅是課前的需要,也包括課中和課后的查漏補缺,應該是一個系統的過程。
2.2 巧設情境,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
復習課需要我們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激活他們的思維,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的“教”要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更加側重學生的“學”。因此,我們可以結合思品課時代氣息濃厚、與社會聯系緊密的特點,挖掘當地的教學資源,進而設置成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使學生在復習課上也有一定新知識的彌補,拓展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加關注社會,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二是在讓學生關注情境知識的同時,教師要適時的嵌入課本知識點,恰當的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以致用,提升他們分析情境的能力,關注他們的心理需要,從而達到“學”與“教”的有效融合,真正落實“以學促教”,教學相長的目的。
2.3 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探討欲
教師的“導”包括“及時疏導,適時輔導,巧妙評導”。“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學生在學習中,如在思路受阻,遇到困難之時,教師及時地進行引導或點撥,為學生釋疑解難。第二是學習或解體方法引導,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第三是在復習某一具體內容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和創造性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正如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所說:“只有當教學走在發展前面的時候,才是好的教學。”因此,好的教學都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做到“以學定教”。在思品復習課中,只有立足于學生的求知欲和學情需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過同學的互助,老師的點撥,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從而落實“以學定教”,打造高效而又有幸福感的思品課堂。
[1]富麗磊.三四五教學模式.當代教育論壇,2008(2).81.
[2]鄺麗湛,何亮.思想品德教學與學業評價.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199,205-206.
(作者單位:溫州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