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蘭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陳伊蘭
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既包含著身體機能的發育,也包含著心理素質及思想境界的提升。這種成長不僅表現在身體健康方面,也表現在人格、思想及心理的發育成熟。方方面面的因素也會直接對大學生心理發育、思想及思維、人格的形成帶來一定影響,心理健康問題也便順勢而生。在大學期間出現些問題在所難免,因而,我們在面對大學生各種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問題時,應結合實際從其學習、就業、情感、人際交往及對周邊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予以分析。進一步探究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從生活經歷,家庭環境,社會的發展,各種文化及思想的沖撞,剖析影響著大學生身心的發展的主要因素。
大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影響因素
1.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面臨的是陌生的環境、生疏的人際關系,絕大多數同學是首次遠離家門,離開了長期依賴的父母和老師以及習慣了的家鄉生活環境,怎樣適應新的環境獨立生活、自己獨立處理各種問題,許多新生都沒有作好心理準備,以致在進校后會不同程度地出現適應困難、焦慮、不安、孤獨感等狀況,若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時會產生失眠、食欲不振、煩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甚至還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神經衰弱。
2.人際交往困擾
我國著名的心理衛生專家丁瓚先生曾指出,大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引發的。學生進入大學后,都能體會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很多人也試圖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經驗與技巧,在交往過程中容易出現溝通不良、社交恐怖、關系失調、人際沖突、孤獨無助等情況。比如交往中,有的同學因自負而不屑交往,有的因性格孤僻、恐懼、地方語言差異等原因而不能交往,從而陷入孤獨、封閉的境地;也有的同學雖然是主動去交往,但在人的交往關系上不懂得交往技巧、存在著偏見、誤解或過分的苛求,或是對他人情感上缺乏包容、同情、理解和尊重,對他人的行為挑剔、被動或矜持,以致人際關系不協調,難以為他人接受等。長此以往的困擾使得他們出現逃避交流、性格孤僻、內向、沉默寡言、獨來獨往等困擾,從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
3.學習問題
學習動力不足是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其原因可能各有不同,如有的同學對錄取的專業不滿意,有的同學對大學生活感到失望,有的同學抱著“六十分萬歲”的念頭,還有的同學因承受了十幾年的高考壓力產生了對學習的厭倦等等。加上大學的管理方式、講課方法、學習進度等都不同于中學,以及在大學里學習上不再總是處于優勢地位等,還有的同學離開父母的管理,沉溺網絡等,都會帶來學生對大學學習的適應的困難,出現種種問題。主要的有對學習不感興趣、無期待、無目標,學習不得法,考試焦慮,思想懈怠,缺乏學習動力。不會安排學習時間與計劃等,出現情緒煩躁、思維鈍化、頭痛、失眠、學習效率低落、學習成績下降等現象,同時也有由于專業學習的難度和同學之間的競爭壓力而引發的學習障礙。長期的學習問題困擾之下,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4.畢業就業問題
如何選擇發揮自身的潛能、滿足個人興趣、適合個人發展的工作,是每位大學生最憂心的問題。隨著高校畢業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計劃體制下的畢業分配已由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自由擇業所替代。有些同學由于對自己不了解,對職業不熟悉,對工作崗位知之甚少,對走上社會缺乏心理準備,對擇業渠道不通暢,歷年就業難,就業壓力大等問題,產生恐慌、憂慮、恐懼等心理沖突和心理問題。如有的同學面對五花八門的招聘單位與條件不知所措,有的不知如何恰當地自我推薦,有的對社會各種現實不能正確地分析產生逃避、退縮心理。還有的眼高手低,怕累怕苦,沒有責任心,挑三揀四,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由此產生一系列就業壓力,容易產生焦慮、恐慌、悲觀等心理。
5.兩性問題
進入大學后時間充裕,大學生性機能的成熟,性意識的覺醒,性心理的發展,以及大學生活創造了男女生很多交往的機會,所以向往愛情同學常常會進入戀愛的實踐中。但由于缺乏經驗的指導,有些同學出現了單相思、被動卷入戀愛、多角戀愛、失戀性沖動、性自慰等苦惱,有的甚至為此而心理異常。如有的女生面對男生的約會不知如何應對而苦惱,有的同學因看到別人有戀人而自慚形穢,有的因失戀而輕生,有的因性需要不能滿足而煩惱,有的因自以為的性器官缺陷而對生活失去希望,還有因為失戀過度悲傷頹廢甚至產生自殺心理等等一系列問題。
心理問題的存在,會直接對大學生學習及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導及治療,大學生的一生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因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予以分析,找到其產生根源意義重大。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內因即外因相結合的觀點予以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因素也不外乎兩種,一是內部因素,主要指個體自身認知及自身發展情況對其心理造成的影響;二是外部因素,就是來自于個體生活的周邊環境對其心理造成的影響。
1.個人生理因素
影響大學生個體生理因素包括個體遺傳因素和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遺傳因素。一般而言,人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遺傳的。但是,一個人作為身心兼備的整體,與遺傳因素的關系又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一個人的氣質、智力、神經過程的活動特點等,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更為明顯。眾多調查研究和臨床觀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發育不全、抽風發作、性情怪僻、躁狂抑郁等神經精神病或異常心理行為表現的人的占相當比例。如內分泌機能障礙中,最突出的如甲狀腺機能紊亂、機能亢進時,往往出現敏感、暴躁、易怒、情緒沖動、而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會引起躁狂癥,而腎上腺素分泌過少會引起抑郁癥。
2.個體心理因素
根據心理學知識,個體的心理品質一旦形成,就會影響以后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個體的心理因素主要可以從認知、情緒和個性等方面進行分析。隨著傳播媒介手段的日趨豐富,一些格調低下、觀念錯誤的書籍、報刊也充斥市場,這些也對求知欲強但辨別力弱、崇尚科學但欠辨證思維的大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不同程度上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應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門的重視。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畢業生逐漸由長期以來國家統包分配轉向自主擇業。在這種靠自己獨立地謀取職業和通過多種渠道就業的新形勢之下,面對激烈競爭的人才市場,部分學生感到難以適應。同時,在當前分配制度轉軌過程中,有的學校還未能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再加上社會和就業市場存在的各種不正之風,引發出為數不少的與擇業有關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并不同程度地干擾和影響了高校的教學秩序以及在校學生的正常學習。神經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和精神長期處于壓抑狀態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而一旦他們的這些努力不能取得其預期的結果時,心理疾病發生的概率就會更大。
3.外部環境因素
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大環境。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生宿舍住宿環境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學校學風不盛、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師生感情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家庭是個體生活的中心,是個體身心發展受到最早影響的生態因素。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比如單親,家庭成員不全,父或母死亡、父母離異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關系緊張,如父母關系、婆媳關系、親子關系不和諧,家庭氣氛淡漠,矛盾沖突頻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如專制粗暴、溺愛嬌慣、放任自流,以及家庭變遷,出現重大生活事件等。父母的教育方式還關系到大學生的人格、學習成績、適應性和是否物質濫用等問題。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社會的變化、生活節奏、社會風氣、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隨著社會競爭意識增強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也逐漸加大。同時大學生與高中以前相比,接觸社會的時間和幾率更多,外部社會與自己家里、學校環境更為復雜多樣。這對青年大學生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因為他們不僅要適應時代的變遷,還要適應自身的發展。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多種多樣,影響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上述因素是相互融合滲透,相互作用著的,對身心健康往往是綜合起作用的。因此,我們在分析、診斷和處理大學生心理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各種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全面準確地作出診斷,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適、輔導或治療。今后將聚力研究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相關對策。
1.李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研究》
2.李婷.《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3.李陽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
4.屈正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5.張翔.《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比較研究》
6.張心琦.《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7.謝春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