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構建區域教育均衡的思考
張力
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發展觀。從國家的角度,應當從區域、城鄉、學校和群體四個層面,同時推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當前首先應當大力推進區域內的均衡發展。區域內學校抱團整合,做名校集團、特色共建、資源共享,從而構建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發展 區域 抱團整合 名校集團 特色共建 資源共享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實現民族振興的奠基工程,惠及千家萬戶,關系國家前途和未來。2006年巜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通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是黨的政治報告和文獻中第一次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思想。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不僅僅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責任,它是新時期我國教育發展事業的必然選擇,也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應當看到,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從國家的角度,應當從區域、城鄉、學校和群體四個層面,同時推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當前首先應當大力推進區域內的均衡發展。
現狀在一區域內還存在著校際教育的不均衡,學校的公用經費、生均經費等的投入,校舍建設,等硬件資源的不均衡。教師隊伍的學歷,素質,學校內部的管理以及學校教育教學理念等軟性資源的不均衡,從而形成了社會評價的不均衡。
這都是因為在歷史的模式下。各級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制度,以及各地進行的“示范學校”“窗口學校”的建設,將本來就有限的教育資源過多的集中使用在了重點學校,人為的拉大了學校之間的差異,加劇了基礎教育內部資源的配置的失衡。
如何推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最理想的途徑是什么?如何縮小區域內校與校之間的差距,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抱團整合構建均衡,做名校集團、特色共建、資源共享。
3.1 名校集團
名校集團化辦學是一種新型的辦學組織形式,是一種符合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辦學模式。名校集團是一種集體化的管理方式,是對教育管理制度的創新和發展,名校集團辦學的優勢在于把資源、質量、人事和資金還有社會評價等方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社會效益。“名校”是指“校園文化積淀豐厚,社會知名度高,為求學者所向往,在校學生及家長有較高滿意度、社會滿意度和認定度”的學校,能提供優質教育,使受教育者成長的更健康,進步的更快、更大,特長發揮的更鮮明,而不是只是依賴優質生源,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精英教育學校。
在集團建設中要杜絕以利益創收為目的,要充分利用名校輸出師資、品牌、管理的優質資源,還有干部、優秀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扶持和帶動新建學校和薄弱學校一起發展,在擴張優質教育資源的前提下,不斷提升整體辦學效益和辦學水平。可實行“名校并小小校”“名校+新校”,等多種辦學模式,從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推進教育普及化,平民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并不斷培育“造血功能”,保證優質教師隊伍的有效供給。
3.2 特色共建
均衡發展不是平均發展,而是分類發展,均衡發展不是劃一發展,而是特色發展。均衡發展絕對不是平均主義,不是把高水平的拉下來,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分規劃、分步驟,分類發展。它也不是簡單的同一化發展,均衡發展不是一直模式、不是“一刀切”鼓勵學校創造性的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教育的個性化,辦學特色也是實現更高層次的均衡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近年來英國就在推行特色學校的計劃,他們所有的中學都可以申請為特色學校,涉及十幾個專業領域,包括藝術、企業貿易等。近年來我們也在大力的推進特色學校的建設,重慶市就有52所特色學校,要充分發揮區域內特色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學校特色,提高辦學水平,就要增強校與校的交流。以課為介、共建共享,深入的研討和交流。相互觀摩交流學習。共建學校系列交流活動進一步加強了校際溝通,促進了學校特色共進,進一步推動了學校特色發展。
3.3 資源共享
教育均衡還有一層面,就是在平等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其中又有軟件和硬件之分,硬件可以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傾向得到改善和改造,軟件的均衡就可以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共享,現代遠程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的應用,能師生的更好發展,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先進的文化實現網絡共享,現在我市已實現了“班班通”解決了基礎教育階段教學資源的匱乏等問題。豐富的遠程教學資源和強大的交互性,已為師生們搭建了一個成長的舞臺,使孩子們享受優質教學資源,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最佳途徑實現。
[1]張傳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2]張志剛.高等教育區域優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北區兩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