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映月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石映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語文是必須課之一,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學生的語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由語文閱讀體現。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應用方法進行了分析,首先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介紹,然后詳細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主要問題提出了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 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自身特點,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出發,以此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主體性
不論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是其他任何科目的教學,其最終目的就是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衡量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學生是否進步與發展,在教學中學生始終為主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這就意味著要讓學生參與知識構建,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知識將客觀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想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需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出來。最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認識,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2.實效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效性主要是指教學效率。教師在單位時間內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表明教學效率越高,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有效性主要通教師的投入與學生的收獲進行評價。追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主要是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容,盡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寫的能力。
3.人文性
從廣義上看,人文性主要是人類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來看,人文性就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實現自我成長。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逐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最終實現形象的感化作用。另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逐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思想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需求,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進行體驗與理解,引發學生思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十分多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所以要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如下: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語言傳遞為主。講授法是一種傳統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講授法,在運用其他教學方法時也是與講授法相結合。講授法的優勢十分明顯,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容易實施,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
2.演示法
演示法也是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以直觀感染為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演示法十分符合兒童從感性認識帶理想認識的變化規律,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演示法進行教學。教師通過形象引導,讓學生反復認讀課文中的生字,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如:投影儀、錄像等將畫面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良好。
3.探究法
在教學中經常會涉及探究性的學習方法如:討論法等。探究性的學習方法主要是從質疑的角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時會應用這樣的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如:在閱讀教學中提問:“文章寫的是什么?”“文章具體是怎么寫的?”“文章為什么要這么寫?”這幾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寫作方法以及中心思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后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尋找答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師在教學時擔心教學內容有所遺漏,影響學生考試,所以對課文進行事無巨細的講解,在教學中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導致學生被動進行學習。如:一位教師在《小橋流水人家》這一課教學中,直接以教參為中心,在課堂導入環節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篇關于故鄉的文章然后直接講解文章,這樣雖然能夠讓學生一下了解到文章中心意思,但是沒有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與討論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直接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告知學生,并未重視學生自己的理解,學生只是被動的進行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通常將兩者分開教學。教師在教學時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重視字詞句篇的訓練,以此提升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但是未重視挖掘課文之中的人文思想內涵,導致學生不能深刻了解課文的內涵,同時也削弱了文字的感染力,最終影響了語文應用的能力。
想要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閱讀教學目標缺乏有效性,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是,沒有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按照參考書制定教學目標。另外,一些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這就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缺乏有效性,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以自己的感受與經驗代替學生,學生只能被動的進行學習以及訓練,嚴重缺乏自主閱讀機會。新課程改革在強調語文教育特點時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體驗。但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做到這一點,大部分教師都是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這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受到問題的限制,忽略對全文的感受。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構建生成課堂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感受。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會將學生引向標準答案,缺乏思考性。而在生成性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具體開放性,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同一則教案在不同的課堂上會生成不同的局面,課堂教學的質量標準不再注重預設教學目標是否完成,更加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看是否在課堂教育中及時生成目標,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的課堂教學中要進行互動與交流,并且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構建課堂,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構建與知識構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目標主要是拓展學生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保證教學目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教學目標設置完成之后,要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最終實現更深層次的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材料,閱讀不能離開教材,也不能脫離學生參與。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并且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閱讀教學之中想象力非常重要,對思維的培養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都十分重要。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圖像、聲音以及視頻動畫等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課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另外,要關注學生個性,培養各項化閱讀,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逐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啟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情思,讓學生以自己的感受主動進行課文研究。布置課前作業讓學生提前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閱讀一遍課文,將不認識的字詞標注出來,借助字典自己完成識字任務。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在感悟上引導學生實現閱讀教學的深層性。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學生對相關技能的掌握。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研究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應用方法,重點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策略,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夠培養并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
[1]嚴蘇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6, (45):43.
[2]楊琳輝.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思考[J].新課程(上), 2016,(09):103.
[3]陳香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探究與實踐[J].課外語文, 2017,(18):97.
[4]王曉彩.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J].知音勵志, 2016,(20):217.
[5]楊彩萍,楊彩虹.探究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上),2017,(02):186.
[6]黃蠑.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7,(06): 220.
[7]楊仕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04):8.
[8]鄧文忠.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上卷一)[C].:,2015:3.
[9]朱明高.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新課程學習(上), 2014,(12):162.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武珞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