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希良
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
羅希良
漢民族共同語是不斷發展的,從古至今歷經雅言、通語、官話、國語、普通話等發展階段。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歷程給新時期普通話推廣工作帶來三點啟示:一要更新語言觀念,認識普通話推廣普及的重要性;二要與國情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三要強化政府行為,加快普通話推廣步伐。
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 發展歷程 啟示
漢民族共同語是漢民族的通用語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普通話。從古至今,漢民族共同語是不斷發展的。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給我們的語言文字工作也帶來諸多啟示。
漢民族共同語產生的年代還不是很確切,不過最晚在夏、商、周和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了。當時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以河南洛陽一帶為核心??鬃邮谴呵飼r期人,他弟子三千,來自四面八方,所操方言各異。孔子給他們講學,誦讀《詩》《書》,執行禮儀的時候,不用家鄉山東曲阜一帶的方言,而用雅言。《論語·述而》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痹凇蹲髠鳌?、《孟子》中還出現一些用雅言解釋方言的例子。
秦統一六國之后,實行“書同文”政策,要求中央與各地文書往來,不僅文字形式相同,所用的書面語也要相同,一定程度上規范了漢民族共同語。
漢代,民族共同語叫通語。西漢楊雄編著的《方言》就是一部用通語來解釋各地方言的書。隋、唐時代,人們做詩詞、寫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很多韻書應運而生?!绊崟钡某霈F,“正音”風氣的盛行,推動了民族共同語的發展。
到了元代,漢民族共同語叫天下通語。這時,元雜劇盛行,民族共同語有了很大推廣。從當時的音韻學專著《中原音韻》可以看出,天下通語的語言面貌、語音系統都已相當接近現代的普通話。
從明朝開始,漢民族共同語叫官話。官話最早用于官場,后來也在民間流行。老百姓也以會講官話為榮,因為人們認為講官話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當時,江南地區就有不少人說官話,但不是很純正,多帶有方言語調。明朝張位的《問奇集》里“江南多患齒音不清,然此亦官話中鄉音耳”就是一個證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到了共同語使用的重要性。清朝雍正年間,福建、廣東一帶的人不大懂官話,影響政令推行。于是,在雍正八年,皇帝下了一道諭旨,要求八年以內福建、廣東推行官話,并規定:八年以后,凡是舉人、秀才、貢生、童生不懂官話的一律不準參加考試。接著,在福建省城設立正音書院,教授當地人說官話。
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綸去日本考察,看到日本推行民族共同語十分成功,回國后就建議學習日本的經驗,推行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1909年,清政府采納了另外一個叫江謙的人正式提出的把官話正名為國語的建議。第二年,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法案”。然而,這個法案還沒有來得及實行,清政府就被推翻了。
辛亥革命后,繼續沿用國語這一名稱,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但因時局動蕩,此事被耽擱。1916年,一些知名學者組成國語研究會,推舉蔡元培為會長,致力于促進國語推廣。1918年,北洋政府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并決定在全國高等師范講授注音字母和國語。這一年,胡適提出了“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口號,把國語和文學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五四”運動爆發后,國語的推行和席卷全國的白話文運動結合起來,形成了有聲有勢的“國語運動”。北洋政府教育部也成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把學校的國文科改為國語科,并修改了國音標準和注音字母。隨后建立的一些廣播電臺大多用國語播音,一些話劇也用國語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推廣共同語被提到重要日程。在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化學術會議上,確定把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定為普通話,代替過去通行的國語,并規定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1956年,國務院發出了《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決定在全國推廣普通話。1958年,作為學習普通話的更為理想的工具的《漢語拼音方案》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推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推廣普通話尤顯重要。1982年,“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此,推廣普通話有了法律依據,成為國家任務。1994年10月,國家語委、原國家教委、原廣電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這個《決定》在我國推廣普通話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決定》指出:“普通話是以漢語文授課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語言;是以漢語傳送的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規范語言,是漢語電影、電視劇、話劇必須使用的規范語言;是全國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干部在公務活動中必須使用的工作語言;是不同方言區及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通用語言?!?997年,國務院又決定從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2000年10月31日,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語言文字方面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由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秶彝ㄓ谜Z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公民有學習和使用的權力,國家為公民學習和使用普通話提供條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推廣普通話等。此后,許多國家部委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紛紛發出加強推廣普通話工作的通知。漢民族共同語的推廣受到空前重視。
縱觀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應該指出的是:從孔子時代到清朝末年的2500多年間,使用共同語的主要有政府官吏、士大夫階層以及在異地之間進行貿易的商人。他們是全國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普通大眾缺乏大范圍進行語言交際的條件,很少使用共同語。辛亥革命后,共同語被提到建設國家的日程上來,推廣共同語被看作是國家意識的抬頭、現代教育的起點?,F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經濟實力顯著增長,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內地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這一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語,除了承擔信息傳輸等功能外,還成了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要從民族共同語的發展中得到啟發,進一步做好新的歷史時期的普通話推廣普及工作。
(一)更新語言觀念,認識普通話推廣普及的重要性。普及民族共同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伴隨著統一的國內大市場的形成,歐洲諸多國家早在300多年前,日本也在100多年前就實現了民族共同語的普及。與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有利于促進人員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統一的大市場,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推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二)推廣普通話要與國情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在歷史上,雖然有過推廣漢民族共同語的些許舉措,也有人嘔心瀝血,奔走呼號,但整個國家的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還沒有形成,市場經濟還沒有充分發展,整個社會對共同語的需求還不是那么強烈,國民教育尚不能普及,共同語也不可能推廣和普及。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國際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反而能夠平穩較快發展。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工作要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要與國情相結合。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包括普通話推廣在內的語言文字工作,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堅持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著眼于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服務,努力為促進社會和諧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強化政府行為,加快普通話推廣步伐。要把推廣普通話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加大推進力度。一要注意發揮教育的基礎作用,把推廣普通話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把普通話水平合格作為取得教師資格的必要條件,使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校園語言。二要注意發揮國家公務員的帶頭作用,把說普通話列入對公務員的要求,加大督促、檢查、考核力度。三要注意發揮廣播影視等媒體的示范作用。播音員、主持人等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普通話水平,真正成為全社會的榜樣。四要把推廣普通話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五要抓緊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圍繞“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目標,大力提升農村地區普通話水平,加快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動語言文字信息化技術創新發展,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智能輔助學習和評測技術產品研發。六要加強對普通話推廣工作的督導評估。
[1]羅希良.《從雅言到普通話——漢民族共同語發展小史》[J].閱讀與寫作, 1999,(11)
[2]劉照雄.論普通話的確立和推廣[J].語言文字應用,1993,(2)
[3]王理嘉.《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發展[J].語文建設,1999,(6)
[4]袁鐘瑞,潘國霖.推廣普通話:為母親語言的升華[N].中國教育報,2003年9月16日.
[5]孫海娜.我國國家通用語——普通話推廣的歷史考察及其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河南平頂山外國語學校)
本文系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教學法在中職普通話口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ZJB17080)、河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三五” 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信息技術與中職普通話口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模式研究》(立項編號:1352017041)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