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華
淺析滿族傳統教育諺語
馬思華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其中語言類文化如諺語、詩歌等;語言類文化郎朗上口,對傳播民族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滿族諺語是滿族文化的精華之一,其簡練通俗并且具有一定教育意義,是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本文以“射出的箭不回頭”為例,對其起源、流傳地域及對象的背景進行闡述,說明了其最初含義與引申含義,并且在此基礎上,筆者從教育作用的層面對其進行了剖析,從中獲得啟示。
滿族諺語 含義 人生導向 文化傳承 慎重 不后悔
滿族是中國東北部世居少數民族之一,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滿族總人口為1041.0585萬人。滿族先人繁衍生息于白山黑水之間,生活所處自然環境依山傍水,既可漁獵又可采集,故早期滿族采集漁獵生活極其繁榮;其中狩獵是滿族先民的傳統生產方式,在漁獵經濟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它為人們的食物、穿著、提供了基本的來源。[1]因此滿族的先民格外地重視狩獵,“射出的箭不回頭”這句諺語正是來源于滿族先民的狩獵經驗;滿族先民在從事生產中發現他們手中射出的箭只能向前方飛這一自然現象,結合生活經驗思考并引申出:他們的孩子在做事前應該進行充分的思考,但在做事時應該像飛出去的箭一樣勇往直前,永不后悔;在做事后,應該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滿族先民用日常狩獵現象以滿族特有的生活文化來教育子女,用樸實、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語言說明深刻的道理,富有啟發性、教育意義。這句諺語對塑造滿族孩子謹慎、堅毅勇敢的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1.最初含義
“射出的箭不回頭”這句話來源于滿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是一句經驗總結性諺語;滿族素有“引弓之民”之稱,弓箭與滿族人民關系至為密切。在滿族入關以前,弓箭作為最得力的狩獵和防御工具,在滿族生活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滿族的諺語,不少都涉及了弓箭[1]“射出的箭不回頭”便是其中之一?!吧涑龅募换仡^”的意思就是經過弓射出去的箭只能以直線向前面飛,不能隨意調轉方向或者往回飛。起初這句諺語并沒有什么深層含義,只是滿族人民對生產生活中所觀察的射箭現象的描述;類似的經驗性總結的句子還有很多,如“山鷹不會盤旋在無肉的地方”“背后來的箭最難防”等。
2.引申含義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射出的箭不回頭”這句經驗總結性的諺語逐漸衍生出其更深層次教育意義。滿族的先人在騎射打獵時,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食物和皮毛,每射出一箭時都要經過思考瞄準校正,以保證最大可能地射中獵物,而箭射出去之后,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箭的走向,這個時候射箭人要學會接受箭射出去后產生的結果。滿族先人將狩獵中獲得的這一經驗性的常識引申到了對其子女的教育上;他們用這一日?,F象來教育告誡他們的子女: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要謹慎。在做事時要勇往直前;在做事后,就不要猶豫后悔,要坦然接受事情的結果。
(一)人生導向方面
1.利于培養良好的性格
性格對人的一生影響之大,在于其往往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薩克雷曾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蓖铀纪滓蛩够蔡岬剑骸白钪匾牟皇穷^腦,而是指導頭腦的東西——性格、心靈、崇高的品性、教養”。從兩位名人的言語中,我們不難提煉出,良好的性格品質一旦形成終身受益,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射出的箭不回頭”這句諺語是在滿族先人在其生活實踐過程中形成,滿族先人在教授孩子打獵射箭時不斷將其告訴給他們的子女,以此告誡孩子在獵取食物物時應該謹慎多思考,瞄準了再發箭。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培養是一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的過程;在跟隨長輩狩獵時,長輩的諄諄教誨慢慢地滲透進滿族孩子的心中,慎思、堅毅的性格也隨之養成。
隨著滿族社會文化的變遷,射箭狩獵逐漸消亡;但是蘊含著滿族先人在生活、斗爭中積累的種種經驗和智慧的諺語卻保存下來。時至今日,諺語依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孩子良好性格培養和形起著積極的作用。
2.有利于嚴謹思維的培養有
從諺語中可以窺探出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心理思維; 滿族在入關前世世代代都居住東北地區,生存環境決定了滿族漁獵的生產方式;“射出的箭不回頭”充分反映出了滿族先人嚴謹思維。由于生產力有限,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省資源和保存體力,滿族人打獵每一次出手都需要思考周密;滿族先人用“射出的箭不回頭”這句諺語,教授后輩行事要嚴謹;在做事前要充分地思考,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切忌盲目不思考就貿然行動。
3.利于傳達正確的處世原則
“射出的箭不回頭”這句諺語主要傳遞了兩條處世原則:一是敢于直面困難,遇事不怕事;二是要有豁達的胸襟。
滿族諺語常選取人們最熟悉的事物“引類譬喻”、“借物發端”[2]“射出的箭不回頭”將“努力做事的人”比作“開弓就向前沖的箭”化虛為實;向人們形象地傳達了滿族人處世原則--敢于直面困難,遇事不怕事。
“射出的箭不回頭”這一句諺語主要從兩方面分析:射箭前和射箭后。盡力而為,豁達的胸襟就是從射箭后這一方面分析。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箭一旦發出便不可挽回;對于不好的結果,也應該學會欣然接受。
(二)民族文化傳承方面
遺留在滿文古籍文獻之中的滿族諺語多以滿語表達,如“射出的箭不回頭”的滿語表達為(gabtaha sirdan bederekū)[3]這些滿語經后人翻譯為漢語再進行集中的整理;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和滿族社會文化的變遷,滿族放棄使用自己原有的語言文字,而改用漢語漢文。如今滿語已經瀕臨失傳,幾乎沒有幾個滿族人可以說出滿語,書寫和辨認滿文;越來越的滿族諺語瀕臨失傳也造成了滿族文化的流失。故現有的翻譯成漢語的滿族諺語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對傳播繼承滿族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沿革、發展都與歷史發展緊密聯系,不同時期的滿族諺語都真實地記錄了滿族的歷史發展軌跡反映了滿族人民在生產生活、社會制度、鄉土習俗、禮儀規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像“射出的箭不回頭”,這樣的諺語很明顯地給我們還原了滿族先民的生活實踐。而且反映出當時的滿族聚居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等。同時,該諺語聯系生活實際,從日常的生產實踐中汲取能量,寥寥幾字,就讓我們領悟到滿族人民的聰慧善于總結的品質和堅韌不拔,頑強進取的民族文化傳統。
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潮流下,我們應該結合教育實際,將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教育結合,將獨具特色的滿族諺語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使其走進課堂為學生所知,摸索出新型的教育模式。
現行高中語文課本《語文教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在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時,特別注意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以適應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币虼?,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式之下,應該更加注重課程內容的“豐富性”與人文思想的“深刻性”。[4]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且具有深厚底蘊,可以說是學校教育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將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納入教材,一方面更易被本民族的學生所認同和接受。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領略民族文化的風采,增強學習興趣,接受人文知識熏陶。因此,以本民族文土壤化為,充實教育教學內容,培育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必須讓少數民族優秀的文化走進學校,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可以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到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培養健全的人格,更好地繼承、保護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而在優秀的民族文化中,具有教育性的諺語、俗語的數量更是龐大,涉及生活習俗、政治經濟、禮儀文化方方面面。并且概括性強,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意蘊豐富這些特點讓其受眾面廣,易于記誦理解,也易于學生學習,因而,我們應該大力提倡教育性的諺語、俗語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讓諺語為培育中華民族的優秀人才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綜合,文化的創造離不開語言,語言的變化發展又往往離不開文化的變化和發展?!盵5]一個民族的文化以不同的形式體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是一個民族社會、人文和自然環境等因素長期積淀的結果。然而一種文化的創造和變化發展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所以想要了解一種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就究這種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研究民族教育名言有助于我們增進對這個民族教育理念的認識,促進我們對該民族文化的理解,從中取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將其更好地運用到今后教育教學中。
[1]高娃.滿蒙諺語與文化的關系及特點[D].黑龍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2006
[2]譚闊.滿族諺語縱橫談[J].滿族研究,1992年.第3期:58--63
[3]趙志忠.《清代滿族文學史略》[M].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
[4]高娃.滿、蒙諺語的民族文化內涵初探[J].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8年第1期:183--188
[5]羅月念.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優化語文校本課程——淺析少數民族(毛南族)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2):23-24.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