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從隱喻學角度分析漢語中的味覺詞“苦”和“甜”
王媛
本文試圖從隱喻的角度來分析漢語的“甜”和“苦”兩種基本味覺。研究結果表明,漢語中味覺詞語的隱喻性用法揭示了人們基于身體經驗的認知進步。
隱喻 味覺詞 苦 甜
根據Lakoff和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所說,隱喻是人們的基本認知工具,由人類的認知活動產生。隱喻由被人們已感知的源域投射到未被感知的目標域。因此,隱喻的本質是通過使用一個熟悉的域來理解一個新的域。與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不同的是,Lakoff提出,認知科學的哲學基礎是一套新的哲學理論——“體驗哲學”。人們創造的語言大多依賴于他們的身體體驗。本文以中國語言學中心的語料庫為基礎,來分析漢語中味覺詞語“苦”和“甜”的隱喻性用法。
味覺詞匯的隱喻化使用是將人類所嘗味道的體驗投射到其他感官。通常,人們用熟悉的、看得見的、具體的東西來表達不熟悉和抽象的東西。然而,味覺的隱喻是特別的:人們用抽象的味覺體驗來認知其他抽象事物。
在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有五種基本的口味:酸、甜、苦、辣、咸,其中我選擇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口味:甜和苦。
漢字“甜”組合了兩個字:“舌(舌頭)”和“甘(愿意)”。小篆體的“甘”有“口(嘴)”,這意味著人們愿意將之含在嘴里。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甜是一種非常令人愉快的味道。人們發現有許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引起同樣的愉悅感,并開始用“甜蜜”來描述那種感覺。
(1)視覺領域中的“甜”
i.這個小女孩長得真(甜)。
“甜(甜)”是一種味道,而笑與好看的臉是很好的視覺體驗。從一種味道到一種視覺體驗的投射顯示,人們認為這兩個實體有某種關系。
(2)聽覺領域中的“甜”
i.他年紀比我們都小,模樣兒長得挺清秀,最討人喜歡的是那張嘴, (甜)得像抹了蜜。
人類的聲音和歌聲是在可聞范圍內的。甜味被投射到美妙的聲音上。應該注意的是,如果說某人喜歡說“甜言蜜語”,它可能是一個貶義詞,不是奉承。
(3)嗅覺領域中的“甜”
i.她把茉莉放在精心編織的小花籃里,掛于蚊帳中,連睡夢都充滿著濃郁的香(甜)味。
“甜”的味道被投射到香味中,以表達人們的愉悅感,就好像它像糖一樣甜。這兩個實體在漢語或任何其他語言中都是緊密相關的,也許因為這兩種感官在物理上是非常相似的。
(4)時空領域中的“甜”
i.這副情景,讓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和她一起去看電影的那些 (甜)蜜的日子。
在這里,味道被用來描述每個人都珍惜和享受的愉快的時間或生活經歷,就像糖果糖果一樣。
(5)情感領域中的“甜”
i.她看到一雙兒女就圍坐在自己周圍,心里(甜)絲絲的。
“甜蜜”在情感領域的隱喻用法意味著愉快的感覺。據說,當人們吃甜食時,他們會有同樣的感覺。
(6)商業領域中的“甜”
i.在他的帶動下,一批有頭腦的人意識到這樣做的(甜)頭,也紛紛擠進了這個行列。
這里用甜來表現得到的好處和利潤,也是寓意好的事物。
與“甜”相反,苦是一種讓大多數人感到不愉快的味道。漢字“苦”最初發明時是來描述一種草藥的味道,后來才用來形容相同味道的所有其他食物。現在,人們用這個詞來比喻所有能導致不愉快的感覺的事物或實體,不論具體的或抽象的。
(1)苦難、困難和容忍
i.像我過去那會兒啊,這咱們說,那簡直的甭提啦,受那個(苦)。
痛苦是一種讓人感到不愉快的具體感覺。困難、苦難和容忍也會在生理上產生不愉快的感覺,可能會引起和人們品嘗苦味時一樣的感覺。
(2)“苦味”是一種糟糕或不舒服的感覺或經驗
i.我(苦)笑著說,“你想像中的畫家是什么樣的。”
同上一節一樣,糟糕或不舒服的感覺讓人感到不安。值得注意的是,痛苦的感覺通常與一些相反的詞結合起來表達某種混合的感覺。
(3)“苦”是不順的,費心費力的
i.由于小約翰(苦)心經營,總算將產業勉強保留下來了。
當人們在做某件事時遇到困難,他們可能會遭受不平靜、令人心酸的感覺,這里用隱喻的方式用“苦”來表達這種感覺。
(4)“苦”是認真而中肯的
i.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在漢語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用法,用這個詞來形容真誠和恰當。傳統上,中國人認為雖然苦有苦味,但對健康有益。所以他們也把這個理論投影到其他領域來證明苦味對對人好處。
人們用熟悉的、具體的、有形的事物來感知不熟悉、抽象和無形的事物。從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甜”和“苦”這兩個詞的隱喻用法來源于他們品嘗甜和苦時的實際經驗。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正如Lakoff和Johnson所說,概念和認知是由人們的身體和精神體驗決定的。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