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元藝
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功能
司元藝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建立在原始文明和農耕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它們來自民間,也發展于民間。被譽為“天下第一苗寨”的西江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有近1300戶居民,是全國最大最典型的苗族村寨聚居群落,所以又稱為“千戶苗寨”。西江苗寨保留了許多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既有銅鼓舞、西江蘆笙舞、民歌等優秀歌舞,又有鍛造銀飾、織機織布織錦等傳統手藝。包括苗族的吊腳樓在內,西江苗寨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和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西江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功能,對于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學生起著獨特的作用。
苗族 苗寨 非物質文化 教育功能
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共同體中,各個民族所擁有的文化藝術,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貴州省境內,大量的少數民族聚居于此,在譜寫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章時,苗族毫無疑問地是創造優秀文化的主力軍。以黔東南的西江苗寨為例,它既是苗族千年文化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堅持文化自信,是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藝的關鍵所在,只有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和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民族文化藝術,用文化自信推動民族文藝的繁榮發展,才能使我國的文化經久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需要教育來傳承,教育作為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旨在智育、德育、美育方面都有發展的必要。而現在值得探討的是,已經入選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江苗寨,在傳承文化方面該有怎樣的教育功能。
1.觀察能力的培養
西江古街的中央地帶,是苗寨舉行祭典和節日活動的地方,是一個非常寬敞的圓形“壩子”。(壩子,就是當地人們對寬敞平坦的地面的別稱,類似于廣場)又叫西江的蘆笙場。每逢傳統節日,一般來說,隆重的祭祖儀式在中午結束后,人們便開始載歌載舞。苗族年輕男子組成蘆笙隊,吹著蘆笙繞壩而轉;身材窈窕的苗族女子,隨著婉轉悠揚的蘆笙調歡快起舞。在慶祝節日的過程里,游客到場觀看,并與當地苗族兒女對唱民歌,都被視為貴賓,會受到苗家人熱情、淳樸的款待。與他們唱歌飲酒,攜手共舞,在一片祥和歡快的氣氛中度過美好的節日。歷史悠久的蘆笙場,見證了西江苗寨的歷史過往。
要了解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觀察能力必不可少。人的觀察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祭祀活動的流程、苗族人民的服飾、吹奏的樂器和舞蹈,都是最能直接反映苗族文化的載體。觀察是一種需要用心的行為,對于非苗族學生來說,觀察苗族文化,將苗族文化與自己本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從以往自己的經歷和所學知識,發現和認識不同之處,更有利于理解民族傳統文化,促進觀察能力的提升;對于苗族學生來說,將自己的本民族文化和接受的漢語教育相比較,也是促進觀察能力的方式之一。
2.注意力的培養
注意力對于知識的獲取非常重要,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西江千戶苗寨處處體現著苗族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存智慧。學生是樂意了解民族傳統藝術的,他們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這類文化,對他們來說,這無疑是新奇和有趣的。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能找到久違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西江苗寨的居民在節日慶典中所穿戴的服飾上,善于應用多種強烈的色彩對比,一般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再加上制作精美具有工匠精神的銀飾制品,兩相呼應,處處體現著苗族服裝獨特的美,也體現著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學生在觀察苗族服飾和學習苗族服飾制作的過程也是用心體會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里,認真用心,通過認識到民族文化中的美學規律,領悟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培養起對所學知識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1.民族責任感
充分發掘西江苗寨的道德教育因素,能夠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愛國情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古時,苗族來自大江大河的交匯處,苗民的先祖蚩尤,和黃帝大戰后失敗,而后帶領族人遷徙到黔東南地區。由于雷公山區林海茫茫,山川險阻,中原政權大多難以干涉,長期處于“管外”狀況。因而女媧、九黎文化傳承完整,沉積厚重。寨中保留下來的鼓藏頭、活路頭等族人身份,都是原始文化的遺存。西江苗寨豐富了少數民族文化,具有極高的研究和傳承價值。在了解西江苗寨文化時,利于培養學生明確的國家民族認同感。通過傳統民族文化教育和文化瑰寶的展現,增進學生對人生意義、價值和樂趣的認識,熏陶學生對個人、社會、國家的美好情操,增強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責任感。
2.民族精神
正如上一段所說,苗族的祖先蚩尤因戰敗率領部落遷徙,在中華大地上前前后后遷徙了五次。因此在遷徙的過程中,苗族通過歌謠的形式,表達了遷徙的無奈和辛酸。但是苗族并沒有因為長時間的顛沛流離而萎靡不振,相反,定居后的苗族人民,開墾荒地,勤于生產勞動。每逢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歌舞,用以祭祀,用以慶祝。歌舞是苗族人民對生活的反映,因為歷史上苗族因戰爭多次遷徙,更多地體現出面對困境不屈不撓、奮力拼搏的精神。也正是由于這種精神,苗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苗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分子。從苗族的歌舞中,依舊能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集體的熱情與關懷,這種精神熔鑄在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上。以歌舞為載體的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來說,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
1.培養創新人才
素質教育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與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核心內容是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發展性的時代特征要求我們要著眼于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真正把學生的重心轉移到啟迪心智、孕育潛力、增強后勁上來。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的競爭,在全球范圍內日趨激烈。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取得現代化進程的碩果的同時,也要注重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文化是構成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任何民族都不應輕視自己的文化資源。培養創新人才又是文化競爭的重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江苗寨,可以為素質教育提供大量的知識來源和創造素材,有利于為創新尋找突破口。近年來,各院校的人文專業對西江苗寨都有相應的學術研究,在人類學、社會學等知識領域有了一定的補充和擴展。
2.提升綜合素質
就西江苗寨來說,苗族的文學作品,如民間神話、古老歌謠、民俗諺語等,能夠成為學生的人文教育內容的一部分,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打破學校的局限;民眾游戲、以蘆笙、銅鼓舞為代表的傳統音樂舞蹈、以色彩鮮艷的苗族服飾和做工精巧的銀飾品為代表的民間美術等,調劑人的精神生活和單一的審美方式;民族傳統的工藝技術、醫藥,皆是工科和理科類學生學習研究的寶庫。將西江苗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在民族教育中,能提高學生多種素質,促進實踐能力的發展。
2005年,西江苗寨苗族吊腳樓的建造技藝入選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江四周環山,海拔高,地勢陡峭。苗族居民依山而居,苗族吊腳樓依山而建,分成平底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每一座吊腳樓起碼分三層,每一層有各自的作用,比如一層作倉庫,二層作客廳,三層作主人休息的臥室等,一般都是大于三層的建筑,巧妙地處理了住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在崇山峻嶺之中,一座座的吊腳樓點綴著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建筑的美學就藏在苗族生活的吊腳樓里,對稱、和諧、實用、既壯美又優美,凸顯苗族勤勞勇敢的形象。吊腳樓的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定時期內苗族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精神面貌。這種獨特的建造技藝,值得成為傳統美育的內容。
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擁有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之瑰寶。用西江苗寨作為個例,從民族風俗、民族節日、民族藝術和民族建筑的角度和從個人接受的民族教育來說,具有發展智育、德育的功能和創新精神;從社會和國家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來說,利于培養創新人才,提升文化競爭力。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教育內容,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著積極影響,在學校課程結構方面、教學形式方面以及實踐形式方面具有借鑒意義,為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哲珊珊.談西江千戶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 [J].魅力中國,2011(20).
[2]林佳瑜,陳如好.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對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意義[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0,10(3):54-57.
[3]劉偉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素質教育功能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8-02-28.
[4]宋春穎.對大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實意義 [J].文教資料,2010 (34).
[5]胡小東.發展的有意識,保護的無意識——西江苗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現狀調查[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6]李雅瓊.簡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