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晶
探究語文組織形式的創新發展
武晶
大學語文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需要加以創新變革,要面向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問題,實現對大學語文組織形式的變革和創新,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突顯出大學語文的教學價值和意義,以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吸引學生的注意,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漢語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提升大學語文教學的高效性。
語文 組織 形式 創新 變革
大學語文課程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它應當注重于對大學生的個體精神的成長培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漢語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全面創新和變革大學語文組織形式的教學之中,使學生更好地體驗、理解,培養學生潛在的語文能力,用科學的、先進的語文組織形式和技術,為大學語文組織形式的變革創新提供思路,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應當體現為在教學課堂的組織活動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對話、交流、相互作用的結構和形式,具體外顯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程序關系以及時空組合形態,在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和規劃之中,還應當圍繞教學的目標、理論,實現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設計,全面考慮教學的各種內外因條件和要素,全面、完整地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活動設計和安排。總體來說,教學組織形式應當體現出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等,科學、合理地實現教學活動。其具體內涵應當涵括以下內容:(1)教學組織活動應當是有明確的指向性和目標性的,表現為教學活動的程序化和過程性。(2)教學組織活動還應當體現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和互動性,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3)注重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并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以更好地增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4)注重教學效果的評價和信息反饋。
大學語文教學組織形式變革創新的必要性分析,是勢在必行,由于當前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制的語文教學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效率較高,可以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和把握語文學科知識,然而,也在實踐教學應用中突顯出一些問題,難以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為此,我們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從學生需求的層面來看,長期的、單一化的語文教學組織形式缺少新鮮感,難以引發大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事實上,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包括語文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然而,面對學生的這種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大學語文的傳統教學組織形式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根據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多元化的教學組織和設計,使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滿足。(2)從教師的層面來看,大學語文教師事實上并非是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他們難以應對不同專業、不同興趣、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的要求,他們缺少創新的語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語文教學的高效實現。
1.整體把握大學語文教材,合理組織語文教學內容
教師應當在整體把握大學語文教材的前提和基礎上,以主題為架構,采用母題的組織形式,實現對大學語文經典文學作品的精選,將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整合式的組織和鏈接,使之鏈接為整體的、相互關聯的文本,在環環相扣的組織之下,更好的彰顯出文化與社會的聯系與價值觀念的變遷,避免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分散化現象和問題,極為有效地鏈接古今優秀作品,更好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承續。例如:在大學語文教學組織形式的安排之中,以“人類與地球母親”為母題,將中外文學作品相鏈接,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飲酒》詩;艾特瑪托夫的《莫云庫姆草原大圍獵》;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梭羅的《瓦爾登湖》,通過這些相互依存的古代和現代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可以充分理解和感知不同時代的人們的際遇和處境,更為真切地感受和體會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反觀現實生活,關注當前的生態危機,尋求解決之策。
2.實現平面閱讀與立體閱讀的整合
在大學語文教學組織形式之中,教師要轉變原有的語文文學觀念,要以文本為本位,避免將文本分割為內容模塊和形式模塊,這種采用平面閱讀和賞析的方式,不利于對文本的深層解讀,使學生停留于文學作品的淺層,難以觸摸和抵達文學作品的內在和深層,僅將文學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內容加以理解,而缺乏對文本的審美和領悟能力,這極大地扼殺了優秀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也逐漸使學生喪失了對大學語文學習的興趣。為此,我們需要對大學語文教學組織進行變革和創新,要采用平面閱讀和立體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從不同的視角探索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深層地感知文學作品的多層次結構,從文本的言、象、意的不同層面實現對文本的獨特闡釋。例如:在大學語文教學組織形式中的文本閱讀教學之中,教師可以采用平面閱讀和立體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引領學生賞析,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詩,可以實現逐字逐句的平面閱讀,使學生直面現實并思考,然后再對詩中的意象進行深層思考,挖掘內在的潛在命題:文明與自然的對立,通過這種教學組織方式和途徑,可以引領學生進入到對文本的深層感悟和體會之中,把握人類的精神出路,體悟人的生存境遇,洞悉生命的真諦。
3.注重與學生的專業的整合教學
在大學語文的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創新之中,要注重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相結合,教師要使自己能夠具有較高的學識和水平,能夠將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專業知識融會貫通,以更好地實現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在大學語文的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創新過程中,教師當然不可能了解所有專業的理論知識,那么,如何實現大學語文教學與專業性質和特點相融合呢?我們可以從以下教學實例中獲得啟發:(1)某教師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師,它以“體育運動與藝術活動的關系”為專題,使學生明晰和了解體育運動與藝術活動之間的歷史溯源、心理關聯、共同旨歸等,了解體育運動與藝術活動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由此奠定學生對文學藝術的學習興趣基礎,也意識到體育運動專業的重要意義。(2)某物電系電子物理專業學生的大學語文教學組織之中,教師開設了一個“科技與人文”討論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認知層次,討論科技進步與人文之間的關系,探討科技進步對于人文發展的重要意義,由此也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3)在資源與旅游系地理學專業的大學語文教學組織之中,以“文學作品中的地域風格”為專題,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的教學組織形式,列舉文學理論中對于地理環境的研究,如:法國著名學者丹納對地理環境的相關理論,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文學見識,也更好地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融入到語文學習和賞析之中,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通過這種將大學語文教學組織與專業教學相整合的變革創新模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較好地緩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審美疲勞和心理疲勞,極大地提升大學語文教學效果。
4.創設針對性的專題教學組織形式
在大學語文教學的組織形式之中,要呈現出一種相對自由和開放的狀態,使之具有哲學性、學術性、實踐性和生命性,使之成為全方位、綜合性的語文教學組織形式,更好地體現和彰顯大學語文的品性。教師需要采用針對性的專題教學組織形式,結合大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選取恰當的專題教學組織形式,以啟迪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尤其是一些具有哲學意味的大學語文文本內容,可以采用專題教學組織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在大學語文中法國哲學家加繆的《西西弗斯的神話》一文中,為了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西方美學的荒誕形態,可以采用專題教學的組織形式,以《一種奇異的美——荒誕》為專題,引導學生從不同門類藝術的荒誕外在表現入手,探索荒誕這種奇異而獨特的審美形態的文化意義,結合相關的文化實例,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講解之中,獲得知識的啟迪和升華。又如:在大學語文節選池莉的《煩惱人生》的教學之中,可以創設以《女性主義文學與當代女作家的創作》為專題的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靈活、自由地進行討論,圍繞女性文學的相關問題,培養和拓展學生的文學修養。
5.引入多媒體信息手段實現語文教學組織
在大學語文的教學組織形式創新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引入生動形象的多媒體信息化手段,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更好地融入到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之中。例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可以引入多媒體的教學組織方式,讓學生聆聽同名的管弦樂合奏曲,感受和領略詩歌獨特的意象之美。又如:為了使學生深刻地體悟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著名導演凌子風執導的同名影片《邊城》,以更為強烈地增強學生的視覺體驗,進入到作者所營造的文學藝術境界之中。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教學組織形式極其關鍵和重要,它對于語文教學目的的實現,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為此,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和創新,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組織方式,引領學生進入到美妙的語文藝術世界之中,更好地發揮和浸透大學語文的課程價值。
[1]于文利.激活語文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08)
[2]胡翔云.促進學生反思的課堂組織形式[J].內江科技.2010(02)
[3]彭小明.論《中學語文教學法》實踐教學[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02)
[4]王立云.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自主學習初探[J].學周刊.2017(05)
[5]蔡寅亮.教學組織形式創新的方法論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04)
[6]何云峰,丁三青.大學教學的品性、發展困惑及改革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2(04)
(作者介紹:武晶,河南警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