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爽
淺談漢語課堂中的師生體距原則
冉爽
體距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研究人們在交際時保持的身體的距離,并且體現出來的特別的含義。它認為個人以及個人擴展的范圍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在不同的場合,由于交際雙方的不同關系,其體距也是不一樣的。同樣,不同的體距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點。把握好交際的體距原則,在交際中是很必要的,特別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而漢語教學課堂是典型的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課堂,因此在漢語教學課堂中把握好恰當的師生體距是十分必要的。本論文將探討體距的分類及其在東西方國家的差異,并結合在韓國的教學經驗,研究和總結體距原則對漢語教學課堂的啟發作用。
體距 體距差異 漢語課堂 啟發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曾經講過一個寓言:在寒冷的冬日,一群豪豬為御寒而彼此擠到一起,可是很快它們便感覺到對方有刺,于是相互分開,而寒冷迫使它們再次相互靠近,結果又被刺痛。就這樣反反復復,直到最終找到一個使大家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適中距離,這就是叔本華的豪豬法則也叫刺猬法則同樣,社交的需求使人們走到一起,但每個人自身不同的性格和一些特殊的毛病又將每個人相互之間的距離拉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找到一個讓大家彼此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適中距離,這種距離體現了一種禮貌和良好的舉止。如果距離太遠會使人感覺冷漠,滿足不了社交的需求,而距離太近,有可能會發現對方種種令人生厭的性格和讓人難以忍受的毛病,容易失去身份認同,迷失自我,如何找到并保持一個最佳的適中距離成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良好交際的必要條件,所以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體距。
體距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研究人們在交際時保持相互間身體的距離并由此而體現出來的特定的含義。它認為個人以及個人擴展的范圍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親密距離(15-46cm)適合用于夫妻關系及情侶之間;個人距離(15-76cm——76-120cm),限于朋友、熟人,或親戚間的交往;社交距離(120-210cm——210-360cm)適用于正式的外交活動,公共距離(360-450cm——750cm)適用于演講,不適合人際溝通。
交際雙方所處位置的距離不僅告訴我們雙方的關系、心理狀態,也反映民族和文化特點。交際距離因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在西方國家,如德國、英國和美國,人們的空間觀念比較強。在美國,如果男性勾肩搭背可能會被認為是同性戀。在德國,男女在與人相見時都喜歡握手;在美國,女士很少握手;在前蘇聯,男士見面時常愛擁抱和親吻;在伊斯蘭國家,同性之間也習慣擁抱和吻面頰,在異性之間卻嚴格禁止體觸,連握手都被視為禁忌;在泰國,人們都在公開場合避免體觸,觸碰別人的頭部則會犯下大錯。而在中國,男性之間時為了表達親密,摟著肩膀也是十分常見的,女性之間,挽手牽手挎著胳膊更是隨處可見。但無論在中國還在英美,兩個女人在談話時要比兩個男人談話的離靠得近些。西方國家異性見面交談時體距比中國異性之間的體距要小得多,因此中西方異性交談,中國人往往產生錯覺,認為英美人在向自己表愛意。而事實上,英美人總是與他人保持一定的體距,以免發生體觸(親密關系除外)。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在一個空蕩蕩的閱覽室里,一位讀者剛剛坐下,心理學家就坐在她(他)旁邊,試驗了80次,沒一人能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大多數人都默默地換了一個遠一點的位置。也有中國人如法炮制在一所大學自習室里做了這個試驗,當一個人坐在中國學習者旁邊時,沒有一個中國同學離開自己的位置,只是將自己的學習用具挪得離自己更近些,讓出位置給新來的那個人。由此可見,中西方對于他人侵占自己的空間時所采取的態度不同,西方人會主動保護自己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是內心回避。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人“體距近”,英美人“體距遠”。而這一差異體現了東西方人對于“共性”和“個性”或者說對于“群體”和“個體”的不同看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異,原因是很多的,如兩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民族信仰的不同。
所以,我們可以說東方廣袤的中原大地滋生了“集體主義”,“共性”是準則,體現在體距上是“體距近”;西方浩瀚的大海養育了“個人主義”,“個性”是準則,體現在體距上是“體距遠”。
在韓國教學的這段時間,我發現韓國雖然是東方國家,但是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我認為他們屬于“體距遠”的類型。在漢語課堂上,對于不熟悉的人他們不愿意一起坐,剛開始的時候甚至不會主動和同學說話,他們喜歡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除非老師要求對話,他們很注重個人的空間,雖然他們愿意和老師交流,但是對于距離還是很敏感的,為了更好的漢語教學,老師和學生也應該保持距離,這種距離應該是社交距離,特別成人學生,他們希望和老師多接觸,多交流,但是老師也應該遵守體距原則,與學生保持距離。而對于小學生,與他們熟悉后,這種距離可以近一點,可以是個人距離,這樣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親切,更有利于漢語教學。所以針對不同的群體這種體距也是有差別的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漢語教師和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一定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或者不同班級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國家,他們有著不同的民族信仰和文化背景。雖然很多留學生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而學習漢語,但是他們來中國之前的教育基本都是在自己國家完成。在他們心中有著自己國家的文化標準。關于非語言交際中的體距,有些國家的學生可能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習慣用自己國家的體距標準來衡量中國人之間的體距。他們在自己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體距的標準,喜歡他人離自己比較遠。也有學生不太在意師生體距這個問題,他們習慣聚集在一起生活,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都喜歡身邊不遠處有朋友。如果你離她太遠,她會以為她把你惹生氣了。控制師生之間的體距,可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反之,則可能產生跨文化交際沖突。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外交場合,也不是以演講的形式呈現,而大多數是小班授課的形式。此時師生間的空間距離更像朋友的距離,但是很多留學生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希望老師進入。所以,課堂中的師生體距應該比個人距離大一點,又比社交距離或者公共距離小一些。它不屬于個人距離,也不屬于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這正體現了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體距的特殊性。根據霍爾提出的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的具體數值,有研究表明適當的師生體距為120-360cm。但是這不是絕對的,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漢語水平、不同培養目標下的留學生對于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體距的態度不同。我們也要因人因地而異。
作為一名漢語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漢語基礎,較好的講課能力以及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更需要充分發揮非語言交際能力,從而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際。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遠近屬于非語言交際,也是教師的一種自身素質和禮儀規范的體現,這種素質和教師的儀表一樣重要。到底應該與學生保持多遠的距離,要依據不同國家的學生而不同對待。更需要根據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而區別對待。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共同來維持的。教師忌諱與學生走得太近,尤其是男老師與女學生,女老師與男學生。教師也不應在課堂中與學生隔得太遠,可能讓學生覺得教師不友好。有的留學生熱情地靠近老師,卻被他們無意識躲開,使得留學生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間的體距反映了學生對老師的態度,也反映了老師對學生的態度。為了很好的教學,有一個和諧的漢語教學課堂,在教學和平時與我們的同學相處過程中要把握好體距原則。
體距原則在我們生活社交中無處不在,它折射出本國的文化,它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道德規范、行為規約、思維模式及思想意識,對于個人來說,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質和禮儀規范。不管我們是與本國還是外國人交際,都應該注意體距,特別是作為一個漢語教師,所面對的都是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學生,更要注意體距,把握好體距。
[1]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超.非語言交際中的身心距離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11):26—6.
[3]綦甲福.人際距離的跨文化研究—論中國留德學生的人際距離體驗和跨文化學習[J].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11).
[4]施宏.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1—2
[5]黃先進.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及其文化探源[J].黃山學院學報,2003(8):5—3.
(作者介紹:冉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