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德亮
郭凱:農機舵手的“破浪”之旅
◎文/李德亮

盤山縣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猶如盤錦浩瀚稻海里的一艘巨大的航母。而太平鎮張家村黨支部書記、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凱,就是這艘航母的“舵手”。九年的風雨兼程,由郭凱帶隊的盤山縣太平凱地農機合作社一路迎風破浪,為盤錦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今年46歲的郭凱生在農村,但與農業結緣卻是在2006年。那一年,他被任命為太平農場八間分場黨總支副書記、分場副場長。郭凱發現,傳統的耕作模式不僅效率差、產量低,還極大束縛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借著國家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的春風,2007年8月,郭凱牽頭成立了盤山縣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購置了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為30多戶社員提供耕、種、收“一條龍”服務。
2009年,在農機服務領域已經小有名氣的郭凱被鎮黨委任命為張家村黨支部書記。征得村“兩委”班子同意后,他開始在張家村推行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起初,大多數村民不認可,總覺得用機器沒有手工把握,再說一畝地成本得多花200多元。面對村民的疑問,郭凱親自下田示范,用合作社的農機無償幫大伙插秧、收割,還雇用節省下來的勞動力到合作社打零工。村民張寶有算了一筆賬:“自己育秧,雇人插秧、收割、拉地、脫谷一畝水田須花費近300元,通過合作社提供從種子、育秧、機插到后期指導的一系列服務,一畝地的費用是200元。此外還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掙錢,還是用農機合算!”郭凱用傾情服務贏得了廣大村民的認可。
從任村黨支部書記那天起,郭凱就認準一個理:“只有帶領農民致富增收,才能對得起村支書這個稱呼,也只有農民腰包鼓起來,村支書說話才能硬氣起來?!彪S著經濟發展,郭凱發現光靠節約生產成本得到的收入不能滿足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需要,而且農民外出務工的意愿越來越強烈。如何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呢?郭凱想到了一招:開展土地流轉,實現水稻生產規?;?、集約化經營。
30畝、100畝、800畝……從2009年開始,郭凱漸進式地開展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他帶領合作社先后投資800多萬元,建成了1萬平方米的高科技連體溫室工廠化水稻、蔬菜秧苗中心,又成功流轉土地1萬多畝,直接解放勞動力5000人轉移到二、三產業和新縣城建設,同時還安排50名農村勞動力長年就業,累計增加工資性收入2100多萬元。他還瞄準了立體生態有機農業,帶領村民發展埝埂種豆、田里插秧、水中養蟹等致富項目。截至目前,全村社會總產值實現45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17200元,村民生活更加富裕。
作為村書記,郭凱心里時時刻刻都裝著老百姓。得知部分村民飲水難、水質差,他積極聯系相關部門,為全村維修自來水管線1000余延長米;了解到貧困戶鄭寶珠、張春喜沒錢維修屋頂,他不但慷慨解囊,還幫著聯系購買材料;得知村民劉金付生活困難,孩子上學沒有學費,他帶領村班子成員將5000元現金送到劉金付家里;了解到村民王清華丈夫病故,沒有地方居住時,他帶領班子成員為她跑來資金和房基地,幫助她修建起一座60平方米的住房……只要在張家村提到郭凱,無人不豎起大拇指,稱贊他不僅是老百姓致富的“領路人”,更是解決百姓難題的“貼心人”。
在郭凱的帶領下,張家村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文明和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安居幸福,郭凱本人也先后獲得“盤錦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個人”“盤錦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俺孙L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谒膸ьI下,張家村正闊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