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治家典范
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反映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的講話中強調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并列舉諸多中國古代經典家教故事。今天,讓我們通過古人的治家典范故事,感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家風。
《朱子家訓》又稱《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廬,朱柏廬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并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并進,一時頗負盛名。《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將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里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全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據中國文明網)
本欄編輯/鄒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