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件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事
尹遠平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健康是一種責任,不僅是對自己、對家庭,更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新增設的“健康講堂”欄目希望讀者增加對健康的關注與思考。本欄目邀請省內著名醫學專家針對醫療保健方面的問題答疑解惑,為廣大讀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中醫養生的方式有多種,如膳食養生、運動養生、精神養生、四季養生、時辰養生,等等。然而養生并非千人一法、千篇一律,它不可從眾,也不能盲目參考比對。它是一門科學,講究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中醫養生講究的是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即根據四時陰陽的偏盛、偏衰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和特點,結合地區以及人的性別、年齡、體質等的不同而制定適宜的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原則,按照這些原則,把人體調整到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即陰平陽秘,就達到了正確養生的目的。
首先要做到飲食有節,即飲食要定時、定量、控制食欲。正如古人所云,“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卒然多食則腸滿”“飲食過多則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
其次,要合理膳食。《內經》早有論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宜,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就告訴我們,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素,必須把不同的食物合理搭配起來食用,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
第三,要做到五味調和。《內經》中說,“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這說明,五味調和在膳食養生中非常重要。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分別對五臟有補養作用,合理調配對五臟有補益,若調配失當,則會不利于五臟協調。
第四,膳食要明辨體質而施。比如,進食水果時要注意體質的虛實。中醫學認為,水果與藥物一樣,也有性味和宜忌。如大棗甘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但多食則生痰、助熱,故有食積、哮喘、高血壓的人不宜多食。梨甘、微酸、寒,可潤肺止咳,清熱化痰,但多食令人中寒萎困,損傷脾胃,故體弱、消化不良、慢性腹瀉的人不宜食用。西瓜解暑除煩,止渴生津,為盛夏之佳果,然其性甘寒,故產后、病后及腹瀉之人不宜進食,多則積寒、助濕而發病。
首先要動靜結合。“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不生。”運動養生要注意動靜適度,主要是指形與神,即心神宜靜,形體宜動,動靜有常,就能保持人體的健康。其次,是要持之以恒,堅持數年,必有好處。第三,運動適度。即孫思邈所說的“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強所不能堪有”。第四,運動要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運動時間逐漸延長,動作由簡單到復雜。第五,選擇好運動的時間、地點。要選擇空氣清新的戶外場地,飽餐后不宜運動,饑餓時不宜運動。第六,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老年人適宜選擇動作緩慢柔和、肌肉協調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跑、走步等。年輕人身體健壯,適合運動量較大的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等。另外,還要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選擇適當的運動,如從事長期站立性工作的人,不適宜多跑多跳,要多做仰臥抬腿的運動。長期伏案工作的人,要多做擴胸、伸展、仰頭等運動。
這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節制貪欲、調節情緒,使人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目的的養生方法。
要做到恬淡虛無,首先要做到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平和心態,少私寡欲、知足常樂。其次,學會對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轉變思維方式,調節情緒狀態。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每個人都有的對外界事物的情志反應。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疾病的發生。但是,如果七情太過就會出現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憂則氣聚、思則氣結等病理變化,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機紊亂、臟腑損傷、耗傷精血、神志異常等病變。如能做到有效的自我調節,使喜怒有常、清心寡欲,則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就能心安神定、五臟調和、健康長壽。
春季——陽氣上升,萬物萌動。春季養生力戒暴怒,忌情懷憂郁,宜心胸開闊,樂觀愉快;宜走進大自然,踏青觀柳;宜晚睡早起,庭院慢步;宜食用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不宜驟減厚衣冬裝。夏季——陽氣已盛,萬物繁茂。夏季養生宜晚睡早起,不宜夜晚露宿;不宜陽光暴曬;宜溫水沐浴,不宜汗出當風;宜進食清淡之品,不宜過食寒涼;宜緩慢運動,不宜劇烈運動;宜清晨、傍晚運動,忌烈日下運動;宜調息靜心,神清氣和,宜食芳香化濁之品,謹防暑濕。秋季——陰氣已升,萬物已至收獲時節。秋季養生宜早睡早起;宜適時增添衣物;宜保持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避秋之肅殺之氣;宜登高遠眺,使心曠神怡;宜食酸味及滋陰潤燥食品,不宜辛味及寒涼食物。冬季——陰氣盛極,萬物潛伏。冬季養生宜早睡晚起;宜保暖防寒;室內宜適當通風;不宜大風、大寒、大雪、大霧中運動;大氣污染地區不宜晨練;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宜食養陰之品;宜適量脂類食品;精神宜安靜自如,含而不露。
養生之道,概括起來不外乎順其自然、形神兼養、動靜結合、辨證施養。順其自然,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動靜結合,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辨證施養,養生不可拘一法、一式,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相結合。更重要的是,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
尹遠平,1955年出生,1982年畢業于遼寧中醫學院中醫系。系國家級名老中醫高徒,遼寧省名中醫。現任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兼任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副會長。
從事中醫臨床、科研工作30余年,善于運用中醫四診方法進行辨證施治,擅長針藥并用,巧妙應用于臨床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尤其對糖尿病、眩暈、高脂血癥、腎病、痹癥等有顯著療效。
出版學術專著5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及參與國家“十五”攻關課題、省級科研課題3項,榮獲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多次赴新加坡、日本、泰國及中國臺灣等地講學,進行學術交流。
本欄編輯/常馨予